袋泡茶变ldquo香rdquo了
2022/9/12 来源:不详作者:Jojo
“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全球就有杯立顿热红茶被饮用、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
“立顿每年销售的茶叶净重量相当于约1.4万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
.....
年,立顿自豪地向新华社的记者分享了这组数据[1]。
年11月,联合利华以4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亿元)的价格出售了立顿所属的全球茶业务。同年双十一,本土袋泡茶品牌茶里全网销售额破亿。曾经被“茶饮之王”立顿统治的袋泡茶市场似乎悄悄发生了转变。
茶叶不再是茶包里的唯一主角
图片来源:奈雪的茶天猫旗舰店
入局袋泡茶行业的玩家,不再只局限于茶品牌。新茶饮、滋补养生品牌也纷纷推出袋泡茶产品,袋泡茶市场变“香”了。
茶叶也不再是茶包里的唯一主角,加入了花果、草本原料的代用茶流行起来,蜜桃乌龙,玫瑰茉莉等等能提供花香、果香的味型热度走高。袋泡茶闻起来、喝起来变“香”了。
那么,时至今日,袋泡茶的市场格局究竟如何?品牌们在朝哪个方向发力?产业链上游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01小茶包里的大生意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袋泡茶的定义是:以茶树的芽、叶、嫩茎制成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及通过上述原料经各种鲜花窖制的花茶为原料,通过加工形成一定的规格,用过滤材料包装而成的产品。[2]也就是说,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根茎等为原料的产品,更合适的说法是“代用茶”。但是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实在有些复杂。袋泡茶形态的产品
图片来源:茶里CHALI、八马、奈雪的茶、雷允上天猫旗舰店(顺时针方向)
所以,为了避免误解,本文所讨论的袋泡茶,主要是描述产品形态,是指所有“装在袋子里的纯茶、以及添加了花、果等草本原料的袋装代用茶、调味茶产品”,而速溶茶粉、茶浓缩液等形式,我们将其视为茶的便捷属性的进一步延伸。
目前,有四类品牌都推出了袋泡茶产品。
不同类型的玩家,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加入了这场“战局”:本土传统茶企想要拓展更年轻的客群,滋补养生品牌看上了袋泡茶的便携属性,而新茶饮品牌,则将袋泡茶视为线上销量增长的机会——消费者可以用袋泡茶在家自己DIY,制作花式调饮,足不出户喝奶茶。
尽管玩家的类型不同,但它们都看好袋泡茶的潜力。
中国袋泡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消费场景多元
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上半年,超过5成用户表示冲泡简单、便携是喝袋泡茶的主要原因,此外干净卫生、种类丰富等特点也是袋泡茶用户消费的重要原因。从消费场景上看,袋泡茶(47.4%)在工作学习消费场景中脱颖而出,打败了传统茶叶(34.2%)、咖啡(38.4%)、奶茶(26.6%)等饮品,成为用户偏爱的选择。[3]
可以看出,袋泡茶的潜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便捷形态的茶的潜力——年上半年,中国袋泡茶的年消费量仅约占茶叶总消费量的5%。在喜欢袋泡茶的消费群体中,40岁及以下人群占比为88.2%。
二是袋泡茶中的新兴品类,拼配茶、调味茶的潜力。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研,年上半年,超过四成袋泡茶用户为企业白领。这其中,有62.4%的人偏好“清火系列”的拼配茶。
H1中国袋泡茶行业用户画像
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我们采访风味口感解决方案巨头奇华顿后发现,消费者对水果风味和花草风味的调味茶也有很多期待。
袋泡茶风味未来发展分析
图片来源:奇华顿
水果本身有“应时应季”的特点,品牌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展季节性的品牌策略。而且,点缀了花香、果香,加入了花草原料的袋泡茶不但能给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还能给茶再额外添加一层功能属性。
艾媒数据也显示,年中国青年消费者中,有将近六成热衷果味茶和花草茶。
02袋泡茶的风,在往哪边吹?袋泡茶的形象,在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中已经历至少两轮的更新。
1、从“好奇”到“嫌弃”
在立顿进入中国之前,茶更偏向农产品,而非快消品。就像白菜能做成家常菜,也能做成国宴上的开水白菜。茶叶也有不同的喝法。
有人用搪瓷缸子沏茶,一边慢悠悠地喝,一边吹开茶叶,防止它溜进嘴里。
也有人用精致茶具沏茶,花上半个小时制作,讲究水的品质,茶叶的产地,冲泡的工序。
立顿改变了当时的人们喝茶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了一种介于精致和便捷之间的新选择。再加上当时的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偏爱,对国外生活方式的好奇和向往,立顿很快流行起来,几乎成了“袋泡茶”的代名词。
立顿曾一度成为袋泡茶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联合利华立顿旗舰店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以更理智、客观的态度看待“洋品牌”,对消费品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期待。袋泡茶隐隐表现出了“被嫌弃”的苗头。
就像习惯喝手冲咖啡的专业爱好者,会嫌弃速溶咖啡一样,喝茶讲究单芽、单叶的老茶客们,对茶包里碎末状的茶叶很难产生好感。
而大众消费者看到碎末状的茶叶,也很容易怀疑商家浑水摸鱼,使用劣质茶叶,糊弄自己。
年以前,袋泡茶的行业标准尚未明确,部分品牌又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的负面事件,让消费者加深了这种怀疑。袋泡茶一度陷入“信任危机”。
2、从“嫌弃”到“不介意”
袋泡茶品牌们开始了“自救”。
年,袋泡茶的国家标准更新。同年7月,袋泡茶代表品牌如CHALI茶里,与农科院合作建立了评审体系。茶品牌们纷纷开始强调“原叶袋泡茶”,试图改变部分消费者认为“袋泡茶=质量差的碎茶”的负面印象。
在产品上,也在不断尝试用更“透明”的方式,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比如保留茶叶芽尖上细小的绒毛,使用更大颗的草本原料,相对更完整的茶叶。
虽然由于加工工艺限制,只有少数品牌能做到在小袋子里放入完整茶叶。但是随着产业上游技术,如保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袋泡茶产品已经可以做到和茶叶的特征相差无几——能经得起多次冲泡,且每道冲泡有不同的风味。
而且,正如前文所述,袋泡茶早就“不止于茶”了,在小红书上搜“茶包”,相关笔记中出现的最高频的描述是“喝水神器”“拯救不爱喝水的人”。袋泡茶的含义正在被扩宽,比起茶,现如今大家对它的印象更像是一款冲泡饮用的休闲饮料。
比起茶,袋泡茶的形象更像是一种休闲饮料图片来源:小红书
从“茶”变成“休闲饮料”之后,消费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