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莞邑又到一年荔枝ldquo红r

2022/8/1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东莞新成熟的荔枝摄影:曹永富

从古至今,荔枝都是许多人极为钟爱的夏日水果之一。荔枝香气清远,看似粗糙的果壳下包裹着嫩白、香甜、柔软的果肉,食之让人大饱口福。荔枝不仅仅味美,它还通过与之相关的典故、诗词、歌赋、绘画,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汉武帝建“扶荔宫”移栽荔枝

早在西汉,荔枝就频频作为“南粤(越)”的珍贵特产而备受喜爱。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就记载了“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刘邦进贡荔枝的事。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记载了在天子的上林苑中种植有荔枝,当时称之为“离支”。

由于古代的交通和保存技术有限,荔枝的鲜美味道只能保存三天,“三日之后则色香俱变”,而荔枝对气候、水土的要求又相当之高,很难移植到中原内陆地区。所以,历朝历代为了能够品上荔枝的鲜美,想尽了办法。

汉武帝非常喜欢荔枝,每年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往长安运送荔枝。因为荔枝长途运输难以保存,他便趁前往“南粤”平乱之际,在当地建立“扶荔宫”,专门负责往中原地区移栽荔枝,期望能够品到荔枝之鲜美。

丰收的荔枝摄影:曹永富

令许多文人墨客心醉的荔枝

虽然,在汉代,中原地区已知晓荔枝的美味,但中原地区能够吃到荔枝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都不相信荔枝真如书中写得一样的美味。

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特意为此写了一篇《荔枝赋》来记录荔枝的美味,他在其中写道:“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相传杨玉环甚爱荔枝,唐玄宗为此费尽心思将新鲜的荔枝送来长安,诗人杜牧在路过华清池时感慨当时的情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最惬意的还是亲摘尝鲜

唐代的许多文人墨客都痴迷荔枝,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咏荔》中,白居易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他写道:“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白居易不仅为荔枝写下了许多诗篇,还为当时宫廷画师所作的《荔枝图》作序,序中短短96个字就将荔枝的产地、形态、味道、气味以及难以保存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清代,诗人潘耒在《荔支盆》中记载了荔枝的运送过程:在荔枝即将成熟之际,将整株荔枝移栽入盆中,随后通过水运加陆运的方式将其运送到北京,以确保荔枝的鲜美。古人为了吃上一口荔枝可谓是煞费苦心。

此外,苏轼、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都是荔枝痴迷者,并留下了诸多与荔枝相关的诗文或艺术作品。

果农正在采摘荔枝摄影:曹永富

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荔枝的果肉66%为葡萄糖、5%为蔗糖、1.5%为蛋白质,含有维生素C、A、B以及叶酸、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是不可多得的果中佳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荔枝色香味俱全,虽然成熟后去壳便可直接食用,但为长久保存荔枝之味,人们想出各种吃法,包括制作成果汁、果脯、果干、果酒等。在《本草纲目》记载了荔枝的一些食用方法:“荔枝,炎方之果,性最畏寒,易种而根浮,其木甚耐久,有经数百年犹结实者。其实生时肉白,干时肉红,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成朵晒干者,谓之荔锦。”

荔枝去壳便可以食用,稍作冰镇味道绝佳

此外,把新鲜荔枝去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柜中冰镇片刻后食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虚火,还具有醒脾消滞的功效。在明代《荔枝谱》中,徐就写道:“当盛夏时,乘晓入林中,带露摘下,浸以冷泉,则壳脆肉寒,色香味俱不变。”诸多荔枝食用方法中皆离不开“冰镇”这一精髓。荔枝还常常成为诸多夏日饮品中的辅料,用以增加饮品的鲜香和甜美。

在药用价值上,《玉楸药解》中记载:“荔枝,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功与龙眼相同,但血热宜龙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减,不如鲜者,而气质和平,补益无损,不至助火生热,则大胜鲜者。”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具有甘、微苦、涩,温,具有理气、散结等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了荔枝的性味以及功效,荔枝的根:微苦、涩,温,能够消肿止痛;假种皮(果肉):甘、酸,温,可益气补血;荔枝核:甘、微苦、涩,温,能理气、散结。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古人为了称赞荔枝的美味,常常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大量食用荔枝的情景。但在日常食用时,应当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荔枝。常言道:“荔枝头上三把火”,荔枝果肉性温,易上火引发“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匿及火病人尤忌之。”(《本草纲目》)。再者,在空腹状况下大量食用荔枝会导致近似低血糖病症的“荔枝病”(《中药大辞典》)。此外,湿热、阴虚不足、虚火偏旺者不宜多食,以免导致相关症状加重。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文字:龚艺超

编辑:龚艺超

摄影:曹永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