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6大制作方法,吃不完这样做更多汁多味

2023/10/10 来源:不详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杨梅盛市,想想就口水流三尺,这么美味的东西,你知不知道它的元素含量高出其他水果很多倍呢?杨梅枝繁叶茂,树冠圆整,初夏又有红果累累,十分可爱,是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优良树种。孤植、丛植于草坪、庭院,或列植于路边都很合适;若采用密植方式来分隔空间或起遮蔽作用也很理想。经济用途果味酸甜适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杨梅干、酱、蜜饯等,还可酿酒,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能。据测定:优质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每克杨梅可食部食品中的营养素含量:水分83.4-92.0克、热量28千卡,蛋白质0.8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7克,膳食纤维1克,果汁含糖量12-13克,含酸量0.5-1.8克,硫胺素10微克,核黄素50微克,烟酸0.3毫克,视黄醇当量92微克,胡萝卜素0.3微克,维生素A7微克,维生素C9毫克,维生素E0.81毫克,钙14毫克,镁10毫克,铁1毫克,锰0.72毫克,锌0.14毫克,铜20微克,钾毫克,磷8毫克,钠0.7毫克,硒0.31微克。杨梅功能主治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涤肠胃,解酒。果实治心胃气痛,痢疾,吐泻;平常生活中,我们买一筐杨梅可能吃得不及时,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方法,让你换种方式吃更美味的杨梅!1、糖水杨梅杨梅一定要用盐水浸泡。杨梅里面的虫用盐水一泡自己就出来了,盐水太淡了,里面的虫子跑不出,太咸了虫子会死在杨梅里。01、装瓶时最好装满些,这样不容易变质;02、我喜欢喝杨梅汤,所以水放的比较多,杨梅最好泡一晚再吃味道才好,刚煮完杨梅还是偏酸的,开盖后尽量赶快吃完。2、红酒桂花杨梅红酒桂花杨梅的制作原料有鲜杨梅、糖桂花、蜂蜜、红酒。杨梅,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我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3、杨梅果酱适合家庭自制的果酱,香甜可口,简单美味。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鲜果味酸,食之可增加胃中酸度,消化食物,促进食欲。夏天吃杨梅还可消暑祛痧,消炎止泻。4、杨梅西米布丁杨梅西米布丁制作方法流程:01.将西米煮好,杨梅用盐水浸泡盐水后,控干备用02.将杨梅去籽,将果肉捏碎03.吉利丁片用凉白开水泡软04.将三分之二的杨梅肉与鲜奶油混合,用搅拌机打成泥状05.取一口锅,倒入牛奶,然后放入细砂糖,再用小火加热至融化06.加入泡好的吉利丁片,拌至融化07.等做法7的奶汁放凉后,加入打好的鲜奶杨梅果泥中,加入剩余的杨梅肉,拌匀08.最后倒入煮好的西米,放入碗入冰箱冷藏3小时就完成了5、甘草杨梅干杨梅干是一道美味,主要原料有杨梅,食盐,白砂糖,甘草粉。杨梅干色泽鲜艳,酸味适口。杨梅干是我们常常吃的一种小零食,酸甜可口啊,就适合现在这种季节!6、自酿杨梅酒杨梅酒是由杨梅、白酒和冰糖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味香甜,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及多种维生素。早在元朝末期,古人就知道配制杨梅酒,据《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具有生津、止渴、调五脏、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实为老少皆宜的佳品。杨梅酒其口感独特,香味浓郁,口味香醇。以预防中暑和解除轻度暑热为主,不适于暑犯心营、肝风内动,等症。杨梅酒可以平衡酸碱、和谐养生。杨梅果酒经人体代谢分解最终产物中的钾、钙、镁、钠等阳离子含量较高为强碱性食品,能有效平衡如肉类食品和米饭、面包等主食内含有的氮、氯、硫、磷等酸性物质,达到酸碱平衡,提高健康体质。杨梅酒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一个月之内为宜,时间越久,酒色越深。但存放的时间也并不一定,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而定。有的人喜欢吃酒中的杨梅,那杨梅的浸泡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杨梅就没有味道了,一般情况下一星期就可以品尝杨梅了。有的人喜欢喝杨梅酒,杨梅的浸泡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等到酒色变深,杨梅香味浓郁时再饮用。用白酒浸泡的杨梅,盛夏时节食用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暑解腻。拉肚子的时候,喝下即可止泄,具有收敛作用。还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保健、抗癌等医药功能。杨梅吃法多多,物尽其用才是重点,所以,请记得吃美味的美食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