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怎样吃荔枝不上火很实用

2022/8/22 来源:不详

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夏天一直是小编最喜欢的季节了,因为每年一到夏天就到了水果的天堂!什么西瓜、葡萄、香瓜都是我的最爱。当然了,还有这奢华的荔枝!不过,咱得吃的对才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相信你一定听过!

想当年贵妃最爱的就是这岭南荔枝了!

而且,宋代大词豪苏轼也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足见古人对荔枝的喜爱!

到了现在那就更不用说了,随着交通的便捷,即使在大东北也能吃上新鲜的岭南荔枝!

荔枝,真的有人就不能碰吗?

中医讲究什么东西都要适度,不多不少,美物不可多食,适量的荔枝对每个人都是适应的。

荔枝可当作食疗品以滋补身体,对于心脏衰弱、肺弱之人,吃荔枝有壮心健肺的功效,一般体温不足、贫血衰弱者,不妨当作滋养强壮补益品。

中医认为,荔枝性甘温,具有补气养精、散寒行气的作用,阴虚体质的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的人,多吃荔枝会加重“虚火”,故民间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

所以,这荔枝也得适量吃!一天不要超过克哦。

一旦出现上火的症状,还是说明你吃多了呗!

吃荔枝上火还得找荔枝!

荔枝吃多了上火,去火就找绿豆呗!

绿豆半斤,轻煮5-8分钟,喝绿豆水,脾胃虚寒者禁用。

吃荔枝防上火五招

  1、喝盐水

喜欢吃荔枝但又怕燥热的人,在吃荔枝的同时,可多喝盐水,也可用20-30克生地煲瘦肉或猪骨汤喝,或与蜜枣一起煲水喝,都可预防上火。

  2、先泡盐水冰冻后食用

还可把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再放入冰箱里冰后食用,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滞,更可增加食欲。如果泡上1杯用荔枝叶(晒干)煎的荔枝茶,还可以解食荔枝多而产生的滞和泻。

  3、荔枝壳煎水服用

若食用荔枝过多,会出现腹胀、频频肚痛,即俗称的“中毒”。“中毒”可用荔枝壳煎水饮用来治疗,或吃几片鲜柠檬或饮杯柠檬茶,也可消除胀满和止痛。

4、限制每次吃荔枝的量

一天吃荔枝不要超过3次,每次6-7颗左右足矣,最好不要超过10颗,降低肝脏转化果糖的负担。在吃荔枝的同时,要吃一些面包、饼干等淀粉类食物,这样能保证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避免上火。

5、喝花旗参茶有助降火

花旗参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益气保健的同时也能降火,适合夏季养生服用

荔枝皮有清热消肿,收敛止血之功,水煎服可治疗妇女血崩,外洗可治疗小儿痘疮。

适合人群也是很广,一般情况下荔枝皮煮水不寒不燥,任何体质皆可食用。

当然,荔枝皮煮水还可用于食用荔枝后腹胀消化不良或口渴者。

夏季失眠,荔枝有招儿!

一些夏季失眠的人认为,夏季气压低、湿气重,失眠很正常。

其实夏季失眠对身体的危害比其他季节更大。

因为人们在白天出汗多,若晚上再失眠,就会引起心肌缺血、血压增高的症状,大大增加猝死的几率。

另外,在睡眠状态下,人的心脏压力就会减少,而失眠者不能让心脏得到本应有的功能恢复时间,所以会加重心脏负担,极易引发心脏病。

而荔枝味甘甜微酸,性温和,入心、脾、肝经。

《本草纲目》称它能“安神、益智、健气”,有养血、生津液的功效。

所以,咱们可以直接吃新鲜的荔枝有一定的帮助。

不过如果给它做成食疗,效果会更好。

荔枝竹笋汤

材料:鲜荔枝肉克,猪心1个(约克),淡竹叶6克,枸杞子15克,麦冬10克。

做法:

猪心切去肥油,洗净与荔枝肉、淡竹叶或竹笋、枸杞子、红枣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佐膳。

荔枝,爱美的人可少不了!

说实话啊,只要是女的,不管大的小的,年轻的年老的,听到什么美容秘方,那耳朵都马上支起来,毕竟没有不爱美的女同志!

而这也是荔枝的一个好本领!

荔枝归经肺与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所以常食荔枝可以使皮肤润滑,肌肉肥美。

荔枝莲子茯苓羹

荔枝肉、白莲子肉、白茯苓各15克,煮水,勾芡,加适量白蜜,服用。此为一天量。

————————?————————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来源:网络

编辑整理:二狗

1、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我们尽力找到最终来源和作者,对未找到的敬请见谅3、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