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2025/2/8 来源:不详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年少无知的的时候,读这句诗只道是歌颂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直到后来才知道,皇帝为了博美人一笑,让官吏从岭南往长安运送新鲜荔枝这不仅是件苦差事,而且是一件劳命伤财的事。在《长安的荔枝》这本书中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代职场小员工的励志又心酸的故事。

《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他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他的代表作有:《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三国配角演义》等。

从岭南到长安,南北跨越五千余里,鲜荔枝保鲜期三天,这不可能完成的转运,李善德是如何何到的?

一、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李善德赴命荔枝使,岭南长安两地奔波

李善德原是一个苦哈哈的房奴,然而在一次酒后的欢呼声中接下了荔枝使这个烫手山芋,从此他便数次奔赴长安与岭南之间,去完成那个显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不仅到岭南实地考察荔枝的种植、生长、成熟的速度,还不停计算运送鲜荔枝的成本,最后还数次实践运送鲜荔枝的方法。最后,赶在贵妃生辰之前,鲜荔枝送到了,但李善德因为奔波劳累,他花白的头发全白了,脚也在一次赶路中摔下马而瘸了。

荔枝离了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长安与岭南相距五千里,在快递业发达的当代,从岭南往长安发快递,最快也要2-3天,何况在交通闭塞的古代呢。

然而在李善德的不断的推算与实践后,终于想出了一套行得通的方法:“只要十一日,鲜荔枝可从岭南运至长安,香、味不变!”

虽然结论出来了,然而过程繁琐又劳命伤财。

李善德在规划好的那一条荔枝水陆驿道上,配置了大量的骑使、驿马、快舟、桨手与纤夫,平均密度达到了每六十里一换,换人,换马。而且根据道路特点,每一段的配置都不一样。比如江陵至襄州中间的当阳道一带,官道平直,密度便达到了三十里一换;而在大廋岭这一段盘转山路上,则雇手脚矫健的林邑奴,负瓮取直前行,让骑手提前在山口等候。

如此运转,果真是让底下的人跑断了腿。

然而让人“跑断腿”这只是运送鲜荔枝过程中的一环,最让李善德头痛的事还在后面。

二、羊毛出在羊身上:运送荔枝的费用都是从沿途的驿站与农民而来

通过李善德对水际驿站的规划安排,导致花费比之前的预算高多了。原先李善德的几次实践的费用,都是拿通关文碟与老胡商换的。然而,这次巨大的费用该从何而来呢?

李善德跪拜右相杨国忠,沙哑着嗓子道:”下官可否斗胆问一件事?“”荔枝转运,靡费非小“。虽说右相曾言钱粮不必下官劳心,可下官始终有些惶恐,可否解惑一二?”

杨国忠背起手来,缓缓踱步,“荔枝转运的费用,其实是颇有为难的。从太府寺的藏署出并不合适,国用虽丰,自有法度,总要量入为出;而从大盈库里拿,等于是从圣人的锦袋里掏钱,也不是不行,但咱们做臣子的,非但不为陛下分忧,反而去讨债,不是为臣之道。”

李善德听得十分专注。

“所以在你奔忙转运之时,中书门下也发下一道牒文:要求沿途的都亭驿馆,所领长行宽延半年;附地的诸等农户,按丁口加派白直徭役,准以荔枝钱折免。”

换了旁人,听到这一连串术语只怕要一头雾水,李善德却听得明明白白。

原来各地驿站的日常维持经费,都是驿户自己先行垫付的。每三个月计账一次,户部按账予以报销,谓之“请长行”。长行宽延半年,意味着驿户要多垫付整整六个月的驿站开销,朝廷才会返还钱粮。这样操作下来,政事堂的账上便平白多了一大笔延付的账。

至于驿站附近的农户,他们在负担日常的租庸之外,突然要再服一期额外的白直徭役,没人愿意。没关系,那么只消缴纳两贯荔枝钱,便可免除这项徭役。

所以最终,荔枝转运的费用,都是出自驿站与农民。荔枝转运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陆驿总计一百五十三处,每驿月均用度四十贯,半年计有三万六千七百二十贯;每站附户按四十计,一共有六千一百二十户,丁口约万人,荔枝钱总有两万贯上下。合计五万六千七百二十贯。

这正是所谓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原本以为从岭南往长安运送鲜荔枝一事,可以给沿途的驿站与农户增加一点收入,结果确害得驿站的官史与附近的农民都逃逸了。

三、不计成本的砍树运送鲜荔枝

荔枝只有三日的保鲜期,那么怎样跨越迢迢山水送到长安呢?还能保持色、香、味不变?这是让“荔枝使”李善德苦思无解,差点儿为之离婚自杀的一个致命问题。

所以,他一来到荔枝园,便急于询问荔枝保鲜的方法。

好在,李善德在岭南认识了种植荔枝的阿僮姑娘。

阿僮说的浸水法,是上林署常用的方法。但是李善德不死心,一再追问。

阿僮说了一个让荔枝保鲜的秘诀:“你别摘下来啊!”

周围的峒人大笑,李善德以为阿僮是给他开玩笑。

此后,李善德每次来荔枝园,那些峒人都起哄,一个说:“倘若想让它不变味,可有什么法子?”

另一个接口道:“你别摘下来啊!”周围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李善德不以为意,亲自爬上树去摘荔枝,荔枝长得非常结实,得用力才能把果实揪下来。

峒人又取笑李善德,原来人家都是用刀连枝一块割下来的。

李善德想起一个训诂问题:荔枝荔枝,莫非本就是劙枝?劙者,吕支切,音离,其意为斫也、解也、砍也。先贤起这个名字,果然是有深意的。

阿僮说这么摘下来的荔枝不离枝,可以放得略久一点儿。

原来,峒人每次取笑李善德,并不只是取笑他为何从树上摘下来,而是笑他为何不知荔枝要带枝截取。

带枝的荔枝虽然只能多放半日,但能多争取半日时间,李善德的成功就接近了半日。

具体实施起来,李善德把荔枝的枝干截取了一段,插在双层瓮内层松软的肥土里,外层注满清水,这样相当于把荔枝扦插,枝叶果都能保持更久的新鲜。

等到真正运送荔枝时,杨国忠采纳了李善德的方法,然而,为了区区一骑荔再加上动用一切国家力量,速度比苏谅的胡商快了许多,荔枝经过十一天的跋涉,最终新鲜荔树被送到杨贵妃的口中,色香味不变。

枝,阿僮的荔枝园可遭殃了,原先李善德计划只截取荔枝枝干的一截,最终被无情的否决了,李善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何履光带着手下,大片在片的砍树,他却无能为力。

阿僮姑娘伤心极了,阿爸阿娘留给她的荔枝园,就这样被破坏了。

故事的结尾,李善德虽然赶在贵妃生辰之前将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了长安,但是他看不慣当权人士对疾苦人民生活的冷漠,以及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最终因为自己的直言不讳,顶撞了左相而被流放到了岭南。虽然李善德被流放了,但他到了岭南后,每日忙碌在田间地头种植荔枝,虽然身体上劳累,但心里更舒坦了。

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李善德在体制内忙碌了半辈子,但最终还是远离了权力政治中心。也许,对于李善德来说,心安才是最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