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国民下饭菜,这里还有杨贵妃最爱
2022/12/9 来源:不详榨菜这一“国民下饭菜”出自涪陵人人皆知,但要说涪陵产荔枝,恐怕大多数人都未曾听闻,甚至不少重庆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据史书记载,涪陵和荔枝的渊源早在多年前就已结下。唐天宝年间,让杨贵妃“心心念念”的荔枝,很可能就来自长江与乌江交汇的这片沃土
首发:8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勇、张桂林、陶冶
盛夏时节,长江重庆涪陵段南沱镇睦和村的江岸边,多亩荔枝成熟了。“妃子笑”“带绿”“绛纱兰”“糯米糍”等六七个品种的荔枝挂满了枝头……睦和村的村民们迎来了又一年的丰收。
这是重庆涪陵段南沱镇睦和村紧靠长江的荔枝果园(7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本组图片均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潺摄
榨菜这一“国民下饭菜”出自涪陵人人皆知,但要说涪陵产荔枝,恐怕大多数人都未曾听闻,甚至不少重庆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然而,据史书记载,涪陵和荔枝的渊源早在多年前就已结下。唐天宝年间,让杨贵妃“心心念念”的荔枝,很可能就来自长江与乌江交汇的这片沃土。
一骑红尘妃子笑
荔枝缘从巴蜀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晚唐诗人杜牧的名篇《过华清宫》,让世人知道了杨贵妃吃荔枝的嗜好。
对杨贵妃爱吃荔枝这件事,《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玄宗这一滥用国器“花样宠妻”的行为,成了劳民伤财、荒弛朝政的负面典型,但贵妃所吃荔枝究竟从何而来,却成了一道“世纪猜想题”流传至今。有荔枝生长的地方,都愿意贴上贵妃“特供”的标签。
经文史学家对不同朝代各类史学典籍的梳理,大致有福建说、两广说和巴蜀说三种意见。其中,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巴蜀之涪州(现重庆涪陵),有比较过硬的“证据”。
睦和村的荔枝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荔枝(7月14日摄)。
首先,虽然现在川渝两地的荔枝产量不大,但唐代的巴蜀大地是与岭南齐名的荔枝“主产区”。
在唐代,对荔枝情有独钟的不止杨贵妃,大文豪白居易也是历史上荔枝的超级“粉丝”。在被贬江州(今重庆忠县)期间,白居易专门让画工出了一本关于荔枝的图集并亲自作序,即为著名的《荔枝图序》。序中开篇即讲明:“荔枝生巴峡间”,这证明当时长江三峡一带是产荔枝的。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曾对历史上四川荔枝的种植和分布进行过细致的考察。唐宋时期,北纬31度以南的成都、重庆、宜宾、泸州、涪陵、乐山、万县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带均有荔枝种植的记载。其中,北纬30度以南的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蓝勇表示,荔枝的生长需要基本的热量条件,但历史气候研究表明唐代是中国的一个暖期,气候比当代温暖,因此唐代四川盆地内大面积的荔枝分布,恰好是当时荔枝生长的北界。
7月14日,在睦和村的荔枝果园内,睦和村村民侯艮秀在清点整理采摘的新鲜荔枝。
其次,更为关键的一点,相较福建、两广地区,巴蜀地区离长安从距离上更近一些,便于杨贵妃吃到更新鲜的荔枝。
众所周知,荔枝有一个特性——不易保存,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言:其果“如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历史地理爱好者分析,按照现在冷链快递的速度,要从福建、两广把荔枝发到西安,至少也要两到三日。而在唐代,即使通过急驿,岭南的新鲜荔枝在四五日内送抵长安基本没有可能。所以,贵妃所食荔枝,应来自他处。
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先生在他的名著《唐代交通图考》里专门有一章《天宝荔枝道》,仔细分析了贵妃吃的荔枝从何而来,他的结论即是:重庆涪陵。
唐人不说宋人说
荔枝道千古之谜待解
大面积种植规模加上离长安最近,涪陵的荔枝有充分理由成为贵妃“岁贡”。史书记载,唐玄宗为此颁旨自涪州设专驿直通长安运送荔枝,后世称为“荔枝道”。然而,关于荔枝道的历史认知,不同朝代有不同看法,还有不少谜底尚未揭开。
其一,历代史学家对比了唐人和宋人关于荔枝进贡的记载后,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唐人多言荔枝来自岭南,而宋人多云荔枝来自巴蜀,这意味着唐代的人貌似并不认可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荔枝道”来的。
这是位于长江江畔的睦和村(7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唐国史补》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也就是说杨贵妃的儿时经历使得她爱上荔枝,而后来发现岭南荔枝胜于蜀地,所以由岭南进贡。
与杨贵妃同时期的诗圣杜甫的诗句:“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枝”(《病桔》)“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解闷》),也认为荔枝来自岭南,而非巴蜀。
不过到了宋代,有了白居易关于荔枝“三日而味变”的科普,大家更倾向于巴蜀说。苏轼《荔枝叹》中写道:“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并特别注释说:“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进入。”
其他典籍包括成书于南宋、由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更详细记录:“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而我国古代第一部荔枝农学专著蔡襄的《荔枝谱》也记录:“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
最清楚情况的唐人却不愿承认荔枝自巴蜀来,不知是何故。
其二,《舆地纪胜》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而在其他史料中,从涪陵至长安,五日、七日说法皆有之。
试想一下,在没有现代冷链技术的唐代,如何在盛夏时节从炎热的长江沿线将荔枝完好送到长安,古人的保鲜技术不是一般地厉害。
7月14日,在睦和村的荔枝果园内,睦和村村民侯艮秀背着满背篓的荔枝准备进行销售。
对荔枝古道有所研究的涪陵区作协主席李世权介绍说,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认为,新鲜荔枝连枝一块摘下,装入粗大的楠竹筒中,两头用湿润的黄泥封住,再用棉被裹之,就能起到“冷链”之效果。
然而,苏东坡《荔枝叹》中“永元荔枝来交州”,表明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来自两广乃至当今越南地界的荔枝进贡,说明对于荔枝的保鲜技术,前人早就花了不少心思,因此进贡贵妃的荔枝是否还有更加“先进”的保鲜方法,至今仍是一个谜。
昔日劳民伤财果
如今百姓摇钱树
无论如何,成为朝廷贡品,使得涪陵荔枝名盛一时,但也给涪陵的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不管天旱地涝、病虫灾害,奉天命种植的荔枝,不容有半点闪失。
而为了运送荔枝,沿途驿站和百姓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杜甫在诗中就有“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的记载。
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陵荔枝园逐渐冷落、荒芜。到宋代,《舆地纪胜》记载,那时荔枝园仍有荔枝树百余株,“颗肥肉厚,唐贵妃所喜”。到明代时,只剩下一株唐代荔枝树。至清初,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清朝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亭,种植荔枝树,不久因故被毁。此后,荔枝园旧址被岁月风雨冲刷,零落得无处寻觅踪迹,空留下一个让人叹息的地名——荔枝园。旧时涪陵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随之徒有虚名。
直到0年前后,借助三峡移民搬迁产业发展需要,在涪陵沉睡百年的荔枝终于又“复活”了。在长江畔的南沱镇睦和村,当地村民通过引种,逐渐发展起来超过亩的荔枝。从年开始,村里还搞起了荔枝采果节。
7月14日,在睦和村的荔枝果园内,一名游客在进行荔枝采摘体验。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全国人大代表、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有荔枝余亩,品种以“大红袍”“糯米糍”“妃子笑”“绛纱兰”“大丁香”“带绿”等为主,今年产量预计四万余公斤,采摘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全部售卖完能让种植户增收近80万元。
除了荔枝产业,对荔枝古道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也成为涪陵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涪陵区文旅委党委书记王海燕分析说,荔枝古道以涪陵荔枝园为起点,经现在的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县、宣汉县、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十余区县市,最后到达西安,全程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荔枝道的兴起,固然是因为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川陕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多年来,一直繁盛不衰,成了中国西部古代交通要道。
李世权表示,如今,曾经盛极一时的妃子园,已被城市街区所覆盖。荔枝古道在涪陵区境内未考证出明晰的线路,仅在百胜镇丛林与长寿区交界之处,存有青石板铺就的长约米、宽约1米的古驿道遗迹。石板经过多年岁月的打磨,通体光滑圆润,中部凹陷,最深超过5厘米,足可见曾经的炽热与繁忙。
近年来,荔枝古道在四川省及其相关地市县备受重视,已被纳入古“蜀道”,一起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表示,下一步,涪陵区也将系统整理和挖掘与荔枝园、荔枝古道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线索,开发荔枝旅游资源,挖掘荔枝古道文化内涵,让荔枝从旧时“妃子笑”成为新时代的“百姓笑”。
草地周刊|这部文字版“纪录片”,看见特区“每个人”
神州风物|重走“萧关古道”,看西海固“脱胎换骨”
草地周刊|深山密林追踪野象,当地人称大象“坐标”……西双版纳有一群“追象人”
草地周刊|《》与《八佰》:数字背后的血肉与人性
草地周刊|太行山“活着的阿炳”,一年要走多个村庄
草地周刊|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扫描
草地周刊|太行山“活着的阿炳”,一年要走多个村庄
神州风物|沿着“唐诗之路”游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