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杨贵妃吃过杨梅,那就没荔枝什么事儿了

2024/10/8 来源:不详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ygg/104748.html

  在古诗词中,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水果,应该属荔枝了吧。要搁在今天,有美食博主苏东坡的带货,荔枝分分钟变成网红水果,桃子、葡萄什么的统统靠边儿站。

  但是,另一种水果表示不服,欲与荔枝争个高下,它就是酸甜多汁的杨梅。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尝过杨梅之后,他还说过另一句话:“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苏轼也为杨梅撑腰过。我们先来扒一扒,古人有多爱杨梅。

  据不完全统计,在30万首古诗词中,关于樱桃的有首,荔枝首、葡萄首、杨梅首。荔枝与杨梅分别占据第二位、第四位。诗人们似乎也觉察到不妥,于是总有意无意地拿荔枝作比较,试图扭转杨梅不如荔枝的局面,如陈允平的“若使汉宫知此味,又添飞驿上长安”,韩淲的“不似荔枝生处远,恨薰风”,杨万里的“出稽山世少双,情知风味胜他杨”,张镃的“驿骑不供妃子笑,冰姿犹胜荔枝红”等等。

  今天我们读的这首《杨梅》诗,作者说的更绝,“杨贵妃如果吃过杨梅,那就没荔枝什么事儿了”杨梅果真有这么好吃吗?来看全诗:

  《杨梅》

  宋·余萼舒

  摘来鹤顶珠犹湿,点出龙睛泪未乾。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支应不到长安。

  注:荔枝,也作“荔支”“离支”。

  解析

  首句“摘来鹤顶珠犹湿”,是说新鲜的杨梅就好像刚摘下来的“鹤顶珠”一样,还湿漉漉的。“鹤顶珠”是什么颜色,大家都比较清楚,用丹顶珠来形容杨梅的颜色,本无新奇之处,但作者用一个“摘”字,便产生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试想,把丹顶鹤的“丹顶”给摘下来,多么血腥的场面,读者印象不可谓不深刻。

  次句“点出龙睛泪未干”,也是同样的写法。“龙睛”一般认为是红色,用来形容杨梅的形状及颜色也比较恰当,“泪未干”则突出杨梅多汁的特点。

  下面两句写杨梅的滋味。按照一般的写法,作者必定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来写杨梅甜如玉浆,酸可软齿。但余萼舒却从侧面入手,说当年极爱荔枝的杨贵妃如果吃了杨梅,那么“一骑红尘”入长安的就是杨梅了,荔枝嘛,还是乖乖呆在天涯吧。况且,杨梅姓杨,贵妃也姓杨,吃起来怕是更亲切呢。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支应不到长安”,很显然,在余萼舒眼中,杨梅更胜一筹。

  杨梅的古往今来

  杨梅不是外来物种,中国自古便有,文人诗词也多有吟咏。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就曾发现过杨梅属花粉,但那时候的杨梅应该是纯野生的,酸度高,吃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入口。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提到皇家园林里有“梬(yǐng)枣杨梅”,可见杨梅在历史上曾深得皇族的喜爱。南朝江淹有《杨梅颂》,说“宝跨荔枝,芳轶木兰”。此时杨梅被视为超越荔枝的果品,可见其珍贵。唐代,孟浩然的朋友裴司士来家里做客,“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这样看来,孟浩然家里是有杨梅树的,客人能吃到最新鲜的果子。

  明代嘉靖年间,大学士徐阶曾作《咏杨梅:“折来鹤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说杨贵妃这是没吃过杨梅,要是尝过杨梅的话,恐怕就没荔枝什么事儿了。

  宋代的陈允平在《城西杨梅》中也用过类似的典故,说“若使汉宫知此味,又添飞驿上长安。“说如果杨贵妃知道杨梅这么好吃,肯定会让皇帝再开一条快递专线。

  现在的文人墨客也毫不吝啬对杨梅的喜爱。尤其是对于家处江浙的作家来说,杨梅是回忆,更是乡愁。

  关于杨梅的记忆,深深印在民国小说家王鲁彦的心中。他说,“小时候,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子里。”

  老家绍兴的周作人,对乡味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唯独对杨梅的滋味念念不忘。借用《绍兴府志》的记载,他描绘了一幅“杨梅出游盛景”:“方杨梅盛出,好事者都以小舫往游,因置酒舟中,市堤杨梅,与酒相间,足为奇观。妇女以簪髻上,丹实绿叶繁丽可爱。”杨梅与酒并声叫卖,热闹非凡。但最有意思的是,姑娘们把杨梅果子当发簪来戴。紫红果实,几片翠叶,插在发间,着实可。

  汪曾祺先生既爱吃,也爱写吃。他曾在《昆明的雨》中提及杨梅,说“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火炭梅如今少见,但富民和石屏的东魁杨梅,遇上雨水足的年景,也能长到乒乓球大小。

  亲爱的读者,若杨梅与荔枝pk起来,你支持哪一个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