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荔枝杨贵妃也羡慕现在人的口福

2023/6/26 来源:不详

白癜风病会传染吗 http://m.39.net/pf/a_4512728.html
杨贵妃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年晚唐才子杜牧有感而发、“心里酸酸”地写下了《过华清宫绝句》,他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正是他的“无心插柳”恰好给荔枝做了很好的“广告”,同时也请杨贵妃做了“免费代言”。

荔枝因此身价倍增、顺利打入上流社会,成为历朝历代的贡品。

杨贵妃也从此为荔枝代言一千二百多年。

荔枝

在唐代,新鲜、味美的荔枝那可是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享用的贡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当然有这个口福。

蜀地盛产的荔枝给她留下了童年的美好记忆,以至多年后身在深宫仍然念念不忘。

可蜀中的荔枝远在千里之外,又不易保存: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全失。

唐玄宗

这事可难不倒她的皇帝老公唐玄宗,为讨美人欢心尽召全国能人集思广议、组织攻关:1.选择“地理标志”荔枝,2.研究可行的保鲜方法,3.开辟荔枝专道。

唐代荔枝的品种、口味、功效

唐代或唐以前记录荔枝的专著中,所记述的荔枝品种有十余种,如圆枝、挂绿、妃子笑、桂味、陈紫等。

妃子笑

荔枝果肉呈凝脂状、清甜、脆爽,具有补脑、健身、美容养颜、开胃益脾、促进食欲之功效。

也许是因为经常吃荔枝,杨贵妃容颜焕发、魅力十足、皮肤细腻、白里透红,才有后来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再加上轻盈的舞步,彻底把唐玄宗迷得神魂颠倒,让他甘愿拜倒在石榴裙下。

荔枝因性热,多吃容易上火,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要超过克。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是宋朝最著名的“吃货”,曾经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估计如果真是吃上三百颗荔枝,那就上火上大、要请郎中了。

竹筒

唐代荔枝的保鲜方法

当时最有效可行的保鲜方法是:把刚采摘的带枝叶荔枝放到新鲜的竹筒里密封。

靠竹筒里的湿气滋养,荔枝在一周的时间内不会变质。

唐代荔枝的运输渠道

史书记载,杨贵妃从每年的2、3月份到6、7月份都能吃上岭南的荔枝,7、8月份能吃上涪州的荔枝。基本上从青到红、早熟、中熟、晚熟品种都吃个遍。

荔枝道

涪州到长安的距离有多公里,当时的快马一天能跑多公里,通过专属的“荔枝道”,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的荔枝可三天到达长安。

岭南距长安多公里,即使是最快的快马也需要跑上6、7天的时间,荔枝即使送到了,口味也可能全部消失。

但唐玄宗这帮手下可不是“白吃”,脑洞大到天上,那就是移植荔枝树:

把预先选好将要成熟的荔枝树重新栽入盆中,走水路从岭南苍梧出发,越过五岭后,沿湘江进入长江运至秦岭,在秦岭有人专门负责采摘,然后以八百里加急送到华清宫,早晨采摘的荔枝,也许杨贵妃午睡之后就能尽情品尝。

但从杨贵妃“下单”到吃到岭南的荔枝,至少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糯米糍

现在荔枝的品种、口味、功效

今非昔比,现在的荔枝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三月红、白糖罂、圆枝、元红、状元红等多个品种。

其中最有名的品种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

肉厚、甘甜

如今的荔枝更加肉厚、甘甜、汁多、不易上火,令人垂涎欲滴,吃过之后依然久久回味、让人念念不忘。众多“现在吃货”完全可以一次吃到爽、一次吃个够。“日啖荔枝三百颗”只不过是一个轻松的小目标,我是吃货、我吃荔枝我做主!

现在荔枝的保鲜方法

现在荔枝采摘下树就可以直接放入冷藏车中保鲜,然后立即发出或是冷冻起来冬天出售。

基本上一年四季我们都能随时吃到新鲜荔枝,开启味觉盛宴。

这就是荔枝天天见,口福无极限。

现在荔枝的运输渠道

买家下单以后,卖家第二天早晨采摘,快递上园取货全程冷链运输,附近百公里城市当天送达,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城市走高铁次日送达,即使三千多公里的城市哈尔滨,从广州走空运次日也可以送达。

现代版杨贵妃

如果杨贵妃玩个穿越

相信看到现代人的生活,杨贵妃也只能一声叹息:

唉,时代不能选择,命运不能选择,还是后来人幸福更多,我好生羡慕、好想去感受。

如果杨贵妃“穿越”到今天、来到人间,相信她一定是位推广大唐文化的明星,一出场绝对是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人气爆棚,大家争先恐后目睹她的芳容。

她也可以直播推广荔枝,也可以喝下荔枝酒,再来一曲《新贵妃醉酒》,凭借婀娜的舞姿,相信短时间内粉丝数量一定过亿。

她也可以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天天快乐地吃着荔枝、做个“食美人”,选择一个高富帅、拥有完美爱情,走完幸福一生。

绝不会人到中年就香消玉殒、梦断马嵬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