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给探春送了几颗荔枝真相有些可笑,只有
2022/10/8 来源:不详荔枝
客观对主观的决定作用,使每一位作家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生活融进小说中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写道了这样一件事,贾家庶女探春派丫头翠墨给宝玉送来一副花笺。原来是探春前日不慎感染风寒,宝玉出于兄妹之情,曾过去探望,又将新得的荔枝送过去一碟,并把所藏颜真卿真迹一副送与喜好书法的探春。探春感怀瘰疴惠爱,写回信表示谢意,并提出要仿效兰亭雅集,召开大观园第一次诗社。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瘰疴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探春我们知道《红楼梦》是在都中创作的,那个时候,北方很少能够见到新鲜荔枝。不同于唐朝杨贵妃旧事,那个时候气候比较热,荔枝的生长线更靠北,从临近的四川就可以运过荔枝去。到了清朝,荔枝的主要产地是广东、广西和福建。进贡的荔枝主要是从福建起运的。乾隆写的《食荔枝有感》七律诗,起首四句是:
“炎州佳品号离支,巴峡泸戎未足奇。色写天霞连颗缀,影留闽月带根移。”
第四句下有注说:“闽中岁贡荔枝,多连树本,鲜摘色味佳绝。”这就是清代福建贡荔的确证。
不管陆运还是水运,摘下的荔枝都无法保持新鲜状态到达都中。即便是在曹家曾经居住的江宁地区,距离产荔枝的福州,也要两千里地,快马加鞭也要四五天,要吃到新鲜荔枝,并不是容易的事。
可是为何在《红楼梦》中就出现了新鲜荔枝的情节呢?这与曹雪芹同学的工作经历是有关的。当我们了解他以前工作过的地方,对于他能在他小说中添加在都中吃荔枝的桥段,也就可以理解了。
荔枝产量很高贾宝玉给探春送了几个荔枝?真相可能很可笑,一个!
在第三十七回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荔枝的状态是鲜荔枝。她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下文又有袭人问晴雯架子上的“缠丝白玛瑙碟子”哪里去了。晴雯回答是拿给探春送荔枝去了。袭人埋怨用什么家什不行,非要拿这个玛瑙碟子。晴雯说:“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
此处也说是鲜荔枝,不是荔枝干,用缠丝白玛瑙碟子的简洁搭配荔枝的鲜红的外皮,正是相得益彰,观赏性一下子就提上来了。在感叹古人真是风雅,吃个荔枝还要这样讲究,不但要考虑味道,还要考虑观赏性。
但是这里有一个细节要注意了。我们现在吃荔枝方便了,装荔枝时往往是用果盘或果篮,装上个一斤两斤的,吃起来还过瘾,没有见过谁用碟子来装荔枝。
在汉语中,碟子和盘子的形状区别不大,字典里给碟子的定义就是装食物的小盘子。我们现在在网上购买盘子,最小的尺寸是六寸,直径大约15cm,大的盘子十几寸、二十几寸也有。可是碟子的大小是有上限的,大了就不能叫碟子,应该叫盘子了,一般不会超过六寸,这是瓷碟子的情况。贾宝玉给探春是缠丝玛瑙的,就是另外的情况了。
玛瑙料是有大料的,按说加工个尺寸大的物件是不成问题的。可是玛瑙的硬度在摩氏硬度6.5~7,和翡翠的硬度摩氏6.5-7.5差不多,在清朝要加工成轻薄的碟子形状,是可以做,但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南边故宫收藏了不少清朝时期的玛瑙器皿----摆件不算,它的工艺和杯盘不一样,它要转着碾,要保证浑圆----里面有一只雍正时期的玛瑙茶盏,它的口径是10.6cm,大约四寸多一点。另外一只玛瑙碗的尺寸也是四寸。
雍正玛瑙茶盏清朝玛瑙碗雍正六瓣花式碗这只雍正碗的口径稍微大一点,是11.5cm,也是四寸多。
宝玉给探春装荔枝的碟子的尺寸在四寸多一点是合理的。那大家想一想,一个四寸的碟子,只有手心那么大,能盛几个荔枝呢?
荔枝的直径是4cm左右,也就是一寸半。一个四寸大的碟子放四个荔枝,一般会下面三个,上面一个,这样的话占的地方就太大了,稍微一晃,就掉出去了,宝玉肯定会找一个大点的家什装了。
四寸碟子放一个荔枝正好放三个的道理和放四个一样,主要是碟子太小了。放上两个荔枝,直径就要占去三寸,两边只有1cm多的空余,这就不符合视觉上的美感了,留白不够啊,太满了,破坏了画面感。那么我们说如果是一个四寸的缠丝白玛瑙碟装荔枝要好看的话,就只能是装一个!
那不太寒碜么?给人送荔枝哪有只送一个呢?你还不如不送呢。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除非这样写的人有过实际的经历。
荔枝盆栽清朝进贡荔枝的实际情况
因为荔枝的生长区域狭窄,且又难以长期保存,就越发增加了它的珍贵性,用它来讨好皇帝最合适不过了。基于这样的需求,人们就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南方的荔枝运送到都中。来显示自己的忠心与孝心。
既然荔枝摘下来不好保存,那么不摘荔枝,直接把荔枝树栽在花盆里运到都中不就完了?经过人们多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运送荔枝去都中的办法。
在康熙三十七年十月时,苏州织造李煦就从南方弄到了荔枝,向皇帝进贡了两桶。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苏州织造李煦的进贡单子:佛手计二桶;香圆计二桶;荔枝计二桶;桂圆计二桶;青果计二桶;木瓜计二桶;桂花露计一箱;玫瑰露计一箱;蔷薇露计一箱;水仙计四箱;泉酒计一百坛。
这两桶荔枝,并非是装在木桶里的荔枝果,而是经过矮化处理的荔枝树,等到结了果子,移栽在木桶里,装运上车,运到都中进贡。
大树肯定不行那个时候,应该是刚刚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进贡到都中的数量不多,只有两桶。
到了雍正十年四月二十八日时,福建将军暂署印务兼管提督事臣阿尔赛就一次性进贡了荔枝树四十桶,并且还随行遣送花匠王得彰、王文一路照顾。
乾隆五年五月初七日,福建巡抚王士任进荔枝六十桶,素心兰二十盆。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福建巡抚杨魁进贡荔枝树一百桶。
随着运送技术的成熟,我们看到荔枝树运送越来越多,是李煦运送时的五十倍。从一开始的两棵荔枝树来看,深度怀疑这种运送的方法就是李煦发明的。
那么一下子运送这么多,是不是宫里的人就可以敞开了吃荔枝了呢?
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些荔枝树直接放在盆里种,它很难坐果。必须先种在地下,等到果子成熟要起运时,才从土里掘起来的。经过一路的颠簸,虽然果子能保持新鲜,但已然是靠树本身的养分支撑了。果树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就会舍弃一些果子,就造成了落果的现象,而且落很多。
乾隆皇帝就拿乾隆四十七年七月这一百桶荔枝树来说吧、拢共才结了果子四百七十三个。从七月初二运到承德避暑山庄,第一天摘了荔枝11个,但是落果就落了64个,落的果子不是不能吃,但是肯定不能给皇帝吃。
乾隆皇帝自己分了四个,留了两个插瓶放在案前观赏。上一辈硕果仅存94岁的老太太皇考裕皇贵太妃耿氏鲜荔枝两个;自己身边位份最高的愉妃珂里叶特氏鲜荔枝一个。
树上摘的荔枝已经用去九个了,下面的六阿哥、八阿哥再一人一个,这11个就没有了。再往下的和敬固伦公主、绵思阿哥、绵亿阿哥、绵惠阿哥、颖妃、容妃、惇妃、顺妃、诚妃、循妃、林贵人、禄贵人、明贵人、十公主、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阿桂、诚亲王、三宝、英廉、金简、曹秀先、曹文植、丰珅音德、睿亲王、庄亲王、郑亲王、束亲王、福隆安、和珅、梁国治、董诰、福常安、永福、扎拉丰阿、德勒克、巴特、丹巴多尔济、丰珅吉伦、喀宁阿、海兰察、德保、孙权、台蒙阿、巴钟、嵇璜、热河堪布喇嘛、札什伦布堪布喇嘛这些人分的每人一个的鲜荔枝,都是树上掉的,不怎么新鲜的了。
这还是乾隆后期,进贡得多的时候。康熙晚期定的是一年十桶,康熙五十三年停止进贡鲜荔枝,只用蜜渍荔枝。雍正时期也不过是五六十桶的样子,也只有受宠的妃嫔、阿哥、公主、重臣才能分得一个品尝。探春何德何能能得到宝玉分给她多余的荔枝呢?
宝玉用珍贵的缠丝白玛瑙碟装着,并且和颜真卿的真迹一起送给探春,可见这个荔枝在当时不是凡俗之物,非常的珍贵,数量不可能多,只有一个而已,所以作者才用碟子而不是其他的器皿,这是符合历史情况的。
内务府
那么作者曹雪芹为何能知道这些宫廷的秘闻呢?
这与他的工作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曹家被抄家之后,举家搬到都中居住。他们家只是抄家而已,并没有收到其他惩罚。曹雪芹从13岁到15岁之间,可以进入内务府三旗的子弟学校咸安宫官学读书。毕业之后,就可以进入内务府工作。这样他是在内务府茶房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这些情况。而福建进贡的荔枝,接收的单位就是内务府。皇帝下令分赐给妃嫔、阿哥、格格、大臣的时候,也由内务府安排盛装器皿并且派送。使用缠丝白玛瑙碟子装着一个鲜荔枝好看,也是他的工作经历之一,仅凭想想是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