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他们的食物味道是什么样的一起
2022/10/26 来源:不详哈喽,你们好!你们知道景颇族吗?他们的食物“味道”是什么样的呢?一起看看吧。
景颇族对酸、辣、苦味的食物有着明显的偏好,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也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当地的物产有关联。景颇族聚居的德宏地区有着丰沛的降水、充足的日照、雨热同期以及干冷同季的气候特点,并且水系丰富,有多河谷盆地(俗称坝子),不仅为农林业和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境,还有可食用野生植物资源异常丰富。
德宏地区景颇族食材的获取并不难,在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当你需要时随手就能摘,比如香茅草、野酸茄、刺芫荽、香蓼、吉龙草、刺天茄……人们在劳作时遇到便可以顺带采摘。尤其是居住在坝区的村民们,他们日常的蔬菜来源可以说是种植与采集并重,很少去市场上买菜。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景颇族在的地方,一屁股坐下去都是能吃的菜,都是药材。”
这些可食用植物,大多数都自带天然的酸味和苦味,具有祛湿除热的药用功能。此外,小米辣也是当地人佐餐必不可少的调料。辣椒有温胃、杀虫的功效,但主要是为了刺激食欲,增加食物的滋味,使得苦味和酸味更丰富。
从景颇族吃舂菜的惯习方式与口味偏好,大概不能直接判断出他们不爱吃甜的。“必须谨慎地把对甜味的感觉与带来甜味的事物区分开来,而人工制作和提炼产生的糖,例如蔗糖、葡萄糖、果糖,也必须要与自然界中存在的糖相区分。对于化学家来说,‘糖’是一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总称,而蔗糖只是其中一种。”
其中所指“不爱吃甜的”,是指与汉族相比,景颇族对蔗糖的直接摄入少得多——或许是因为景颇族对苦、酸和辣的偏嗜现象显著,使得调查者产生当地人不喜甜食的错觉,在缺乏数据比对的情况下,尚且不能说明景颇族很不爱吃甜的,毕竟他们也会消费面包、饼干、饮料这类含糖不低的方便食品,他们的节令食品糯米饭也是放糖。而且蔗糖是该地区对外输出的主要种植作物。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德宏本地出产的各类富含果糖的水果,譬如荔枝、龙眼、芒果、甜瓜、木瓜、菠萝蜜……事实上,湿热的气候环境下,人体是不需要那么多糖分的,糖的摄取会带来更多的热量,造成身体的负担,这也是为何景颇族认为“天气热,糖吃多了不舒服,太腻”。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食物的加工方式与进食方式在这一饮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相对汉族、白族而言,景颇族的家庭餐桌上鲜少有“大油大荤”的菜肴。《百夷传》里记录了这一带土著“俱用冷而无热”的饮食习俗。他们频繁地使用“舂筒”这一工具,将食物(或/和调料)舂成茸泥,直接凉拌生食、蘸食的方式极其普遍。
景颇族在饮食上偏好生冷,除了跟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主要取决于特定的生计模式:刀耕火种,辅以采集和饲养。他们的手工业很不发达,主要有竹木器编制和纺织等,都是从属于农业的自给性的家庭副业,而且每家都有这种手工劳动的技能。
在历史上,狩猎也是景颇族获取肉食的重要来源之一。景颇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由于政府的干预才陆续搬迁到了坝区。景颇男子普遍将狩猎视为一种爱好,很多景颇村民家都养着打来的鹦鹉等鸟类,小编多次吃过村民在野外捕获的野鸡、竹鼠、麂子、竹虫等野味。
值得注意的是,竹在景颇族的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宏州有多种竹,德宏当地俗谚有“住竹、吃竹、烧竹”之谓。传统的住房都是竹木结构,四壁和地板都是竹制。水桶、酒桶、竹杯、竹壶、篾桌、竹凳……竹制的生产、生活用具随处可见。当地人食酸笋的风俗极盛,酸笋既是食品,又是调味品,人们用酸笋煮鱼、煮排骨、煮鸡,使菜肴具有独特的风味。人们熟练地运用竹筒加工食物。大的竹筒被制成舂筒,是每户人家都有的工具。舂菜在景颇族的餐桌上不可或缺。
除了舂烤熟的肉,更多时候是将蔬菜和调味品舂碎后直接生食,蚕豆、豇豆、鱼腥草、马蹄菜……几乎所有当地出产的可食用植物,都可以舂菜的形式出现,酸、咸、苦、辣是舂菜的基本味型。竹篾和竹筒应用于腌制食物,还可用来煮饭。
景颇族无论男女老少常在野外聚餐——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方式。一只鸡,或是意外捕获的一只竹鼠,他们将猎物的血滴入米酒中,以竹筒为杯,轮流饮尽。无论是血酒还是野味,实际可供数人分享的食物并不多,但他们看上去乐此不疲,可以为此花耗半天工夫。
人们用竹筒煮肉汤、煮米饭、舂菜,以竹筒盛汤,以竹叶折叠盛饭盛菜,聚餐结束后直接丢弃这些天然的一次性炊具和餐具。就炊具和餐具的功用而言,炒锅和筷子对于景颇族的饮食生活绝非汉族那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