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吃口新鲜荔枝,你知道古人有多努力吗
2024/9/19 来源:不详眼下正是南方水果荔枝成熟上市的时节,现代物流发达,北方人想吃新鲜荔枝,随时随地能吃到。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就算是皇帝,想吃上一口新鲜的荔枝,那也是挖空了心思。
这种被明代文学家丘浚誉为“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的美味水果,汉武帝为了移植培育它,下令修建大型温室“扶荔宫”;唐玄宗为了杨贵妃兴师动众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不知?而清朝的臣子,为了满足皇家所好,居然想到”用船运送荔枝树进京“法子,荔枝树开花结果之后上船,两个月水路,到了京城,正好成熟。
1
稳居”水果拉踩界“C位
自古荔枝的忠实粉丝可真的不少,有的人赞美荔枝甚至还要“捧一个踩一个”,为了赞美荔枝,把其他水果都要踩到泥涂里去了。
比如南朝的萧惠开曾经说:“南方之珍,惟荔枝矣,其味绝美,杨梅卢橘,自可投诸藩溷。”他声称南国的珍果唯有荔枝,其他什么杨梅啊枇杷啊都尽可以扔到厕所里去。这未免爱得有点过分了。
东汉王逸所作的《荔枝赋》是专门吟咏荔枝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对荔枝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
唐代的张九龄也有一篇《荔枝赋》传世,其中称赞荔枝“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张九龄的家乡是韶州曲江,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也是荔枝的产地,自然少时就深知荔枝的美味。但他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但周围诸公根本没有人听过荔枝,所以也并不相信荔枝有多美味。张九龄借着写远在南国,北方少有人知晓的荔枝,也顺带抒发了一下怀才不遇的内心感慨。
当年的魏文帝曹丕也并不了解荔枝的美味,《艺文类聚》卷八十七:“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他觉得南方的龙眼、荔枝哪儿就有那么好吃了,还不如中国凡枣,更比不上御枣,更别说西域的蒲萄、石蜜了。
2
汉武帝移栽荔枝的试验
我国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记录是在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文中写作“离支”:“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文选》晋灼注曰:“离支,大如鸡子,皮麄,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上林赋》描绘的是长安附近的上林苑,原本是秦朝旧苑,汉武帝进行了扩建,南傍终南山,北滨渭水,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据记载,令各地献珍树异卉三千余种种植其中,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可以说上林苑是当时全国最大、品种最多的皇家植物园。其中有间宫室叫作“扶荔宫”,专门用来移植南国以荔枝为代表的花木,想必扶荔宫就是一间大型的温室了。
汉武帝为什么千里迢迢移栽原产于南国的荔枝呢?恐怕要从南越王赵佗说起。《西京杂记》记载:“尉陀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后,就曾经从岭南将荔枝进献给汉高祖。想必是汉朝的皇帝尝过荔枝后一代代都念念不忘,于是汉武帝破南越后,马上想到要把荔枝移栽到北方的宫苑中来。不过汉武帝移栽荔枝的试验最终还是失败了,荔枝虽被呵护有加仍不免一棵棵枯死,于是朝廷就将荔枝改为岁贡,直接进贡鲜果。
3
李时珍讲荔枝“抄”的白居易
明代李时珍这样诠释“离支”的含义:“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这里李时珍引用的是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文字,虽只有短短一百二十九字,却极为精确、鲜活,被视为古代“说明文”中的经典:“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这篇文章作于元和十五年(公元年)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今重庆忠县)任刺史,荔枝主要在岭南出产,唐代的蜀地一带也有出产,但在北方非常罕见。为了对荔枝这种植物作“科普”,白居易让画工绘制了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记载了荔枝的生长环境,摹写了荔枝的外形、味道,还指出了荔枝容易腐坏、不耐储藏的特点。读到这篇短文,即使从未见过荔枝的北方人,也可以从这层层叠叠、精妙准确的描述中认识到荔枝的色香味了。
4
快马急送荔枝不是唐玄宗的“创举”
荔枝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高温高湿、光照充足是生长的必备条件,因此荔枝树移栽到北方难以成活。但它的滋味美好,又历来被文人赞美传颂,北方人想方设法要品尝到这种南国佳果。但它很难储藏,运送到北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提到荔枝的美味和不耐储藏,就很难不讲到杨贵妃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了。《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正是由于荔枝的娇贵,摘下后就很容易腐坏,为确保爱吃荔枝的贵妃及时吃到新鲜的荔枝,须得用快马传送,接连数千里,才能让荔枝在色味未变的时候送到京师,让贵妃品尝到新鲜荔枝的味道。
这个故事被杜牧用精彩的笔法写进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一诗。华清宫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寻欢作乐的行宫,故址在现在西安临潼区骊山上。杜牧并未正面描写玄宗对杨贵妃有多么宠爱,甚至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从长安回望骊山,看到“山顶千门”一重接一重地次第打开,给人们埋下一个问号,“一骑红尘”是做什么?“妃子”为什么“笑”?原来任何人都想不到,“无人知是荔枝来”。由于这首诗手法精彩、传诵广泛,一下子将妃子爱荔枝,皇帝为博妃子一笑不惜兴师动众的前朝往事变成了妇孺皆知的事迹。
苏轼的《荔支叹》同样描述了杨贵妃吃荔枝的历史:“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至今,市面上仍有一品名叫作“妃子笑”的荔枝,通常是较早上市的,让人们每次在品味荔枝的同时,再次回想起这段历史。
其实,快马急送新鲜荔枝并不是唐玄宗为宠爱杨妃做出的一项新创举,据《后汉书·和帝记》记载,临武长汝南唐羌曾上书道:“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汉朝移栽荔枝到北方失败后,荔枝便作为贡品进献,为保证皇帝吃上一口新鲜的荔枝,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难以计算的,役夫们日夜兼程,很多人累死在路边。到了汉安帝时期,临武(今属湖南临武)县令唐羌不忍看着荔农、役夫等“邮传者疲毙于道”,于是向朝廷为百姓直谏,罢贡荔枝,汉安帝还是很体恤人民的,回复说:“勿复受献。”向朝廷进贡荔枝自此取消,荔农、役夫们终于解脱了,唐羌也因此流芳千古。
5
清朝的臣子们最努力
清朝宫廷的饮食可以说极为奢侈了,清朝皇帝们自然也爱吃荔枝,清朝时候,地方怎么向朝廷进贡荔枝呢?雍正二年(公元年)四月初九日,闽浙总督满保、福建巡抚黄国材奏报说:“荔枝盛产于福建地方,小树插桶内种植者,官民家中皆有,其味不亚于大树所产者,此等小树木载船运至通州甚易,并不累及官民,亦无需搬运人夫。是以将臣衙门种植桶内之小荔枝树,于四月开花结果后,即载船由水路运往通州……于六月初,赶在荔枝成熟之季,即可抵达京城。”
皇家所好,臣下们自然要竭力办到,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清朝的臣子就想到这么个用船运送荔枝树进京的法子,荔枝树开花结果之后上船,两个月水路,到了京城,正好成熟。乾隆一首名为《荔枝》(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三)的诗,就是写这种运送方式的:“分根植桶土栽培,度岭便船载以来。经宿败而人马毙,紫微诗句涉虚哉。”皇帝吃上了耗费民力的新鲜荔枝,竟还要嘲笑和怀疑一番前朝历史。诗后有一长长的注释,指出过去人们的错误。
乾隆鉴于本朝荔枝由福建桶运而来的现实,指出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诗,以及“自南海七日而驰至长安”的说法不可信,因为那样一来,“其果必败不可食”。他还认为,唐书等记载多不实,“唐时驰进荔枝即真,亦断无不换人易马之理,一人一骑,岂能直驰数千里乎?”
6
诗人文学家也爱荔枝
不独皇帝们热爱荔枝,诗人文学家们也爱荔枝。杜甫有“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支”的句子,可谓妙绝,用“轻红”形容荔枝,那种柔嫩、清鲜的感觉跃然纸上。黄庭坚《在戎州》一诗中“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也正是化用了这首杜诗的语意。
“轻红”大概是描摹荔枝果肉外“膜如紫绡”的薄膜,而荔枝果肉莹白透光,因此欧阳修称荔枝为“水晶丸”——“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
福建仙游人蔡襄除了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对荔枝也颇有研究。蔡襄写有《荔枝谱》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全书共七篇,详细记述了福建荔枝的品种、种植、贮藏、加工、运销等事项,对农艺学及闽中荔枝的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摘编自《好竹连山觉笋香》“世间珍果更无加——荔枝到底有多美味”一章
跟着好吃的大诗人
品味“好吃的”古诗词
用诗人的舌尖记忆
开启一场古雅的美食之旅
《好竹连山觉笋香:古诗词里寻美食》
刘菲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心动价购买
《好竹连山觉笋香》
请复制以下字符后打开手机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