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荔枝菌,放倒一家人广东常见毒蘑

2023/7/30 来源:不详

近来雨水充沛,空气湿润

各种菌类蘑菇纷纷拔地而起

撑起了漂亮的小伞伞

纤美又可爱

吃货们为此躁动

近日医院

(以下简称“医院”)

收治了多起误食毒蘑菇的

中毒病例

病例1:急于尝鲜,男子生吃蘑菇中毒

6月5日上午9点左右,钟先生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附近树下看到有野生蘑菇,看着挺鲜美可口,于是他就摘来把菌伞捏碎,吃了少许碎片,但发现味道并不鲜美,于是吐出了大部分碎片,用水和饮料漱了口。

当天中午12点左右,钟先生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腹泻等症状。第二天进食早餐后,仍觉胸闷,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毒蕈中毒”。

蘑菇标本被立即送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鉴别确定为“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为广东常见中毒菌属,以胃肠型为主。”医院中毒临床科副主任医师张伊莉说,“仅仅吃了一点,就有如此大反应,如果钟先生多食一些,后果不堪设想”。

病例2:吃了“荔枝菌”,放倒一家人

6月8日,又有4人因食物中毒入院。一家五口人吃了从野外采摘的“荔枝菌”,四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天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并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鉴别,结果证实他们吃的蘑菇其实是“近江粉褶菇”。

张伊莉表示,近江粉褶菇也是广东常见的中毒菌属,“去年荔枝成熟时,医院也收治了多起该菌中毒病例。”

广东有多种毒蘑菇

切勿凭个人判断,采摘食用

据统计,我国已报道的毒蕈(dúxùn)有多种,广东的毒蕈有多种,其中致命的有十余种。广东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蕈是铅绿褶菇,而导致中毒死亡最多的是致命白毒伞(致命鹅膏)。

张伊莉表示,毒蕈种类繁多,不同的毒蕈造成的急性中毒累及的器官组织有很大的差异,其预后及治疗方法也不同。

急性毒蕈中毒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损害型、肾损伤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等。

各型间可有重叠,其中肝损伤型最为严重,如白毒伞、灰花纹鹅膏等,是造成广东毒蕈中毒死亡的主要蕈种,重症者短期内暴发急性广泛肝细胞坏死、快速进展为肝衰竭、肝性脑病,病死率高,占全部毒蕈中毒死亡比例的90%以上。

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药,所以要求进食后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

“急性毒蕈中毒事件全年可发生,但相对集中发生在气候潮湿、多雨的第二、三季度。”张伊莉建议,因毒蕈的外观与可食野生蕈菌极其相似,在野外杂生情况极难分辩。市民不要凭个人经验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

如发现异常,医院尽早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到专业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毒蕈使用不同治疗方法,避免延误治疗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造成的损害,如急性胃肠炎型毒蕈中毒病人是无需血液净化治疗的,而肝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肾损害型是需要尽早血液净化治疗的。

广东常见毒蘑菇图鉴

请收藏备用↓↓↓

号召

对野生蘑菇要做到“三不”

1.不采摘

踏春郊游期间,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2.不购买

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3.不食用

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记者|薛平世

编辑|任君飞责编|张秀丽

通讯员

洪霞

部分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