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
2022/6/30 来源:不详BOOK
“你去过岭南没有?见过新鲜荔枝吗?”
“不曾。”
“你去都没去过,怎么就轻言无解?”
美好向新而生
今天我们来聊聊马伯庸和他的《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原名马力,人称“文字鬼才”“马亲王”。与大多数作家不同,马伯庸算得上是半路出家。
他在大学念的是商课,之后又在施耐德电气公司工作。年,他从工作了十年的公司辞职,开始了专职写作。他说“也许我很擅长,但我讨厌商业上的事儿,觉得太累。”
在他大学读书时,马伯庸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他攒下一周的早饭钱,只为了周末去上一个小时的网。因为贵,不舍得浪费每一分钟。他会自己带一个3.5英寸的软盘,用于拷贝小说。然后回到学校后在一个小时一块钱的单机机房去看。
有一次,软盘损坏,小说只拷贝了一半。马伯庸尝试去补充剩下的部分,越发流畅。他心想:“原来我也能写啊!”写完之后,发到网上,反响不错。
从几十人的论坛写作到现如今的多部小说相继被影视化,手握银河奖、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等多个奖项。前段时间大火的《风起洛阳》《古董局中局》就是出自他的手中。马伯庸的笔下,小人物往往是最重要的,一个个小人物撑起了整个社会,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的真实。
有人知是荔枝来
《长安的荔枝》以小吏李善德为主人公,所讲述的是在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在胡商等人的帮助下,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
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是官场。李善德还是运来了鲜荔枝,为此,他失去了朋友,又险些丢掉性命,却始终没有失去为人为官的本心。官场诡谲,而初心未改,反使得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
作者自述写此书是缘起于他在微博中看到一个朋友发微博说:“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就想着以小人物的身份来写杨贵妃与荔枝的三两事。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大唐社会。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在被同僚坑害后,明知从岭南向长安运送荔枝简直是不可能,李善德却仍然抱有一丝希望。亲自去岭南实验。他不懂官场之术,不谙修辞之道,他这一生熟悉的只有数字,也只信任数字,当危机降临时,他唯一所能依靠的,亦只有数字。在钱、权的天秤偏向另一端,李善德向死而生、一往无前。
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和光同尘,好处均沾。也不单单指职场之道,生活亦如此。
“向主人尽忠,乃是我的本分,跑来示警,是为了向大使报恩。”
初识林邑奴时,作者就在书中点明他的身份——经略使的间谍。在看到李善德即将成功时,我们就容易猜到林邑奴这个的角色的作用就是阻止李善德成功运输鲜荔枝。
也确实是这样,但是因为林善德的善待,最后林邑奴将肺跑炸,以身作饵,抵挡追兵。“您敬我的那一碗酒,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敬酒,也是我第一次被当成人来敬酒。可真好喝呀。”林邑奴生前遭受毒打,又死无全尸也是令人唏嘘。“低微”的人眼里,一碗酒是一份沉甸甸的尊重;“高贵”的人眼中,一碗酒不过是一次交易。
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老胡商笑吟吟地叮嘱了一句。这是苏谅告诫李善德的话。掌握主动权,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编辑:贺之瑶
审核:高如冰
图片: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