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荔枝研究气候杨贵妃能吃上新鲜荔枝完全是

2024/10/2 来源:不详

唐代时,杨贵妃爱吃的荔枝是哪的?

这个问题,十有八九人们会想到广州。宋代的苏东坡不也说了嘛: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仔细想想,如果杨贵妃吃的是广州的荔枝,以唐代的交通条件,就算从广州快马加鞭不计成本送到长安,无论如何也要十天以上,而当时荔枝的保鲜期不会超过五天。杨贵妃爱吃的荔枝总不至于是不新鲜的吧?

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先生在他的名著《唐代交通图考》里专门有一章《天宝荔枝道》,仔细分析了贵妃吃的荔枝从何而来,他的结论是:重庆涪陵。

重庆也产荔枝?

不可能吧。

▲《唐代交通图考》(共6册)作者:严耕望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年

恐怕榨菜才是今人听到涪陵的第一个反应。荔枝娇嫩,温度适宜才能生长(年均气温18℃到26℃之间),所以适合种植荔枝的地点被限定在一定区域,就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主要产区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最北的产地是处于长江上游的四川泸州合江县,但产能很低:以年为例,全国56.12万公顷的荔枝收获面积,四川只有0.9万公顷。而且品质不佳,就荔枝种植而言只能算次适宜区。

合江县的纬度是北纬28度48’,再往北,气候就变的太冷了,没法养活荔枝。而涪陵的纬度是北纬29度54’,高了一个纬度,显然没法有荔枝能存活。贵妃爱吃的荔枝怎么会是涪陵出品?

▲今天的合江县、涪陵区及西安市,其中合江县距西安约余公里,涪陵距西安约公里,图片来源:googlemaps

01.

气候并非一成不变

事实上,唐代时涪陵不仅能种荔枝,且质量很好。奥秘在于:古往今来,气候并非一成不变。因此,适合荔枝种植的区域也在变化。按照四川师范大学的学者蓝勇所梳理的,两千年以来荔枝在长江上游的分布北界在不断南移,唐代时长江上游地区的气温比今天暖和,荔枝种植的最北界可以到达北纬31°,比今天高了两个纬度,所以成都、重庆等地区都有荔枝,不仅如此,戎州南溪县、涪州的乐温县所产的荔枝,品质优等,可供入贡。

但到唐代晚期,气候开始转冷,到了12世纪的南宋,十分寒冷,成都重庆的荔枝慢慢绝迹。其后,元代气候回暖,但明清以至今日,气候又开始变冷。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在重庆涪陵看不到荔枝的原因。

蓝勇的研究,得益于大地理学家竺可桢。年,他已经八十二岁高龄,写了一篇影响巨大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把中国年的气候变化交代的清清楚楚。

他的基本结论是:前年,黄河流域年均温度比现代高2度左右,最冷月温度比现代高3度—5度,与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后年有系列暖冷期交错:秦、西汉温暖,东汉三国六朝寒冷;隋唐温暖,南宋寒冷;元代温暖,明清寒冷。每个周期约—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度—1.0度。

▲经过竺可桢的研究,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历史上中国气候忽冷忽热

气候的忽冷忽热,影响的不仅仅是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而是传统社会的农业产出——在人类尚未现代化之前,这是要人命的大事。

02.

气候变迁的后果

简单的说,以中国为例,按照气候学家的研究,其他条件不变,年均温度变化1度,粮食产量变化10%。在以农业为主的前现代社会,产量减少10%,必然引发大量人口死亡。

前现代社会,农业严重依赖环境,当气候变冷时,北方的耕地变得不合适种植农作物,农业区域南移。再加上寒冷诱发的水旱灾蝗灾,都减少了农业区域能养活的人口。从纬度来说,影响最显著的农业区域是北纬35度—40度之间,放到中国,就是华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华北地区人口确实因为气候因素而大起大落。

气候变冷还有其他附带伤害,比如战争。农业减产意味着饥荒,实在没法生存时,人口会四处流动寻找活路,在历史上称为流民。流民带来国内战争或农民起义,严重时甚至会改朝换代。

气候变冷时会带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牧区分布在农业区的北方,生态脆弱,对气候变迁抵抗力弱,天灾之时,游牧民族会选择向南侵入农业区以求生存,铁骑过处,狼烟四起,对农业区而言,是不折不扣的人祸。

▲明清易代之际,中国进入一个极寒冷期,又称「明清小冰期」,这时爆发了李自成等流民起义、以及北方清兵南下入关,明朝灭亡。

而且游牧民族带到南方的,不仅仅是刀剑,还有致命的病菌。传统时代,各文明体之间基本处于隔离状态,各自适应不同的病原体,这相当于,相隔遥远的不同群体之间,彼此都是对方的「致命传染病源」。一旦发生接触,会有意想不到的伤害。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年蒙古人占领开封城。蒙古入城后短短两个多月,开封居民死亡了一百多万(根据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的研究,由于饥馑带来的流民以及军队人口,当时开封城人口一度达多万),主要原因不是蒙古人的残酷,而是他们带来的鼠疫,当时的中国人没有对应抗体:死于鼠疫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于战争的。

气候变冷的直接伤害与间接伤害,最终都体现于人口的剧烈变化。按照葛剑雄教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有八次人口的剧烈减少,八起八落中的八落都一一对应于气候变冷期。

▲中国历代人口的八起八落

这当然不是巧合。因为缺乏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各种现代化能力,传统时代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几乎没有抵抗能力:气候冷时饱受打击,气候变暖时又呈现兴旺势头。这个特征被学者归纳为「冷抑暖扬」。而气候变化是周期性的,所以传统时代的兴衰也呈现出周期性治乱:过去年中国历史,31个「盛世」或社会经济繁荣期中的25个出现在气候较暖时期;7次大规模的国家动乱,出现在气候寒冷期;3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均发生在气候寒冷时期。

03.

前现代的周期性苦难

不仅中国,现代化之前的西方社会,也是如此,都逃脱不了这种每三四百年一波的人口下降、社会经济停滞、动乱的周期性衰败。西起英国、东到日本,整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气候的周期性寒冷变迁之中,也因此承受了气候变迁诱发出来的周期性苦难。

在人类现代化之前,这种苦难无可回避,无法逃脱。

参考资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

蓝勇.近年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的推移与气温波动.第四纪研究,,18(1):39-45

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人口研究,,23(1):15-19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地球科学进展,,29(1):23-29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