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荔枝上火,是因为太甜了

2022/11/9 来源:不详

民间一直有传闻,荔枝不能多吃,会上火。

为啥荔枝会上火?最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科学解释”:荔枝上火,是因为糖分高。

“上火”难道不是中医概念吗?咋跟糖分扯上关系?

甜不甜,还真有些关系

韦芳宁主任认为,说吃荔枝上火是由于含糖量高,有一定道理。

因为上火在口腔的表现,是咽喉、牙龈肿痛等。这在西医看来,跟细菌感染有关。

韦芳宁说,假如本身就有口腔问题,比如有慢性咽喉炎,那吃了含糖量高的东西,又不及时清洁口腔,细菌就容易繁殖,诱发咽喉炎,导致喉咙红肿胀痛。

另外,荔枝不仅含糖量高,“升糖指数”也很高。

吃荔枝后,人体内的血糖会突然飙升,人的能量一下增加了,就让人感觉特别亢奋。亢奋,也是上火的表现之一。

不止荔枝,还有糖分比较高的芒果、龙眼等,也是水果中少数偏温性的。

但另一方面,糖分高,并不能解释所有上火症状,比如长痘痘、流鼻血、眼睛红等。

上火,全身火急火燎

“老百姓经常说‘上火了’,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韦芳宁主任说,要理解上火,就要了解,什么是“火”。

中医认为,各种病邪气,可分为六种,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火是热的极端表现。当热得太厉害了,就是火,对人来说,就成了一种病邪。就好比,着火了,对身体的伤害是不是很大?”

火会影响到各种脏腑功能。比如,影响到心,心火上延,脸上会长痘痘,睡眠不好。影响到肝,肝火上延,眼睛会发红,情绪会变得烦躁,整个人表现出一种亢进的状态。

“总的来说,火是向上的,是往上走的,所以一般影响人的上半身,比如眼睛、脸、喉痛等等。一个人火气大,很容易就生气骂人,这也是火在往上走的表现。”韦芳宁说。

吃荔枝不上火,有招数

有人说,荔枝核是偏凉的,煮水后喝,可以降火。

韦芳宁主任一听就笑了:“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喝了不难受吗?荔枝核味道很涩很苦,何苦呢?”

清晨去摘荔枝

韦芳宁指出,大白天去摘荔枝,边摘边吃,也会上火。

因为荔枝本身是偏温的,经过太阳暴晒之后,热性就更强了。大太阳下,人本身也很热。

这时候吃荔枝,即便是体质平和的人,都容易上火。如果人本身就火气大,是热性体质,那就等于火上添油了。

“所以摘荔枝,最好在清晨。这个时候,荔枝把昨晚的雨露吸收了,最滋阴。”

冰着吃

韦芳宁说:“这就是‘热药寒吃,寒药热吃’。想吃热性的东西,受不住,就把它的热性降低。”

泡过盐水再吃

“用盐水泡过再吃的话,血糖就不会升得那么快。这在中医看来,就是一个降火的作用。”韦芳宁说。

吃荔枝上火了,怎么办

韦芳宁说,如果上火症状很轻微,只是咽喉不舒服,可以喝些凉开水或冰水。实在不行,可以泡点很淡的盐水喝。

如果症状比较重,就喝点凉茶。比如雪梨水、苦瓜水、凉瓜水,或者用夏枯草、木棉花、灯芯草煮水喝。

9种体质,如何吃荔枝

对人来说,一种食物是寒还是温,其实是相对的。

比如荔枝,本身是偏温的,“身体比较虚的人吃,会舒服一些。如果这个人本来就是热性体质的,一吃荔枝,那不是更热了吗?那上火的表现就出来了。”

平和体质——健康

“这是最健康的体质,吃荔枝也不会上火。但量也不能多,一般来说,一次不要超过十颗。”

气虚体质——肤色萎黄或淡白,体力差,消化无力

“气虚的人吃荔枝是挺好的。因为荔枝入肝经、入脾经、入心经,养心、健脾、养肝。尤其是荔枝干,有补益作用。”

但虚不受补。韦芳宁提醒,气虚的人吃荔枝或荔枝干,不能一下子吃太多,要少量多次地吃,比如每次吃一两颗。而且,不要吃冰冻的荔枝。

阳虚体质——怕冷,肌肉松软,大便稀溏

荔枝是偏温的,阳虚的人怕冷,吃荔枝,可以补充热量。

“和气虚的人一样,也是要逐步进补,不能一次吃一大把,也不要吃冰冻的荔枝。”

阴虚体质——手足心发热、口干,小便黄,大便硬

这类人吃荔枝很好,但最好冰着吃。

“新鲜荔枝水分比较多,可以滋阴。阴虚的人一般比较干瘦,荔枝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美颜食物。”

痰湿体质——体胖,舌苔厚腻、口中黏腻

不建议吃太多荔枝。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比较胖,经常会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代谢性疾病。而荔枝含糖量比较高,会加重痰湿的症候。想吃的话,尝一下就可以了。”

湿热体质——容易“油光满面”、长痘,口苦口臭

“不建议吃荔枝。”

血瘀体质——容易长斑、瘀青、流血

“可以吃一些。因为中医认为,血瘀体质的人,多有气虚,气推不动血运行,然后才会有血瘀,比如脸上长斑。”

气郁体质——瘦削,易心慌失眠,忧郁脆弱

“可以吃。”韦芳宁说,气郁体质的人,很容易生闷气、低落,没有精神,很懒,不爱跟别人接触。在中医看来,这是因为气机不通畅。荔枝就像一把火,帮他推动郁结的气。

“而且,红红的荔枝,很鲜艳很漂亮,情绪低落的人看到,心情是不是特别开心?”

特秉(禀)体质——过敏

“对荔枝过敏的人,那绝对不能吃。”(医院通讯员孔抒帆对本文的帮助)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