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花31020贯送两坛荔枝给
2023/2/28 来源:不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一首千古绝句,将百姓疾苦与帝王之奢靡生活作了鲜明对比。千门开放,驿马疾驰,贵妃嫣然笑意下,是无数看不见的鞍马劳顿、劳民伤财。
千年之后,有人看到了这背后的辛酸,看到小人物在天子威命下的痛苦与挣扎。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就是这样一本书,以小见大,写一个九品“荔枝使”在运送荔枝过程中的所经所历,殚精竭虑完成这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但是,荔枝送到长安,他并不觉得开心。
1.
当“荔枝使”的消息传到李善德工作的上林署,他还在外面看房,那天他正巧请了半天的假,他找房子。
为什么找房子,因为李善德已经52岁了,做了28年的官,竟然还是租房子住。
没办法,他不贪不揽,老实本分,凭着工资真的买不起房,52岁这一年即使买了房,也还是借贷的,只是付了首付。
但总算有房了,他怀着喜事回到上林署,看到同事们对他都礼敬了几份,桌子上还有好酒好菜在吃着。
他虽然疑惑,也还是吃了起来,喝得微微醉的时候,上司说,朝廷要在贵妃诞辰上要荔枝煎,兄弟们一商量,把这好事交给李善德来办了。
李善德搞不懂,向来这肥差大家都是挤破头去办的,他晕晕的,也没做太多思考,顺着上司的话就签了字了。
等到酒醒过来,他才看清,帖子上的“煎”字是贴上去的,原文写的是荔枝鲜。
他两眼一黑,鲜荔枝,怎么可能呢?岭南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广东到西安约余里,即使找来最快的马一刻不停地跑,也不能3天内到达。
这本来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接,谁就相当于提前被判了死刑。
也就是说,他被提前判了死刑。
他已经心如死灰,,已经接受了朋友的建议,在临死前尽量能捞一笔,给妻子和女儿留下生活的钱,然后和离,准备赴死。
好在还有杜甫,杜甫虽然总是写一些悲观的事,但人却是积极向上的,有韧性有毅力。
他劝李善德,既然都已经退无可退了,为什么不拼死一搏,自己亲自走一遭,还没试怎么就能放弃呢?
李善德听了劝。
2.
2月初,柳树刚抽芽,他动身去了岭南。他买了一匹马,带着干粮,一路上观察地形、计算路线,足足用了一个月才到达广东。
到达的时候是3月份,按照荔枝物性,基本最早也要到5月才能成熟,他必须要找到催熟的方法。
还好他够幸运,找到了专种荔枝的峒女阿僮,知道最早成熟的荔枝叫三月红,再加上催熟,很快就可以采摘。
他买下了所有的三月红,摘下来之后,用盐水泡,然后放进双层瓮中。
他精密计算,考察地图,设计出的四条路线,让四路人马一起出发。安排说不用管马匹伤亡,以最快的速度前进,直到荔枝变质。
然后他就守在家中,每前进一个驿站,就有飞鸽传信,在表格上做记录。
结果所有路线的荔枝均在第四日或第五日变质,最长的一路跑了里,还不足路程的一半。
路线和荔枝的保鲜度都可以再改进,第二次实验,他剪下了半熟的荔枝,保鲜时间延长了两日,里程也比上次多了里。
经费耗完了,他还是不死心,他询问当地人,有没有让荔枝保鲜更长的方法。荔枝不离枝,只要不离开树枝就能更长时间保鲜。
第三次实验,他直接斜切树干,等着双层瓮,等到荔枝熟透再摘下来放进瓮中,将荔枝保鲜时长延长到了11天。
只差两日就可以到达长安了!
如果再加上更快的人马和各路驿站的调配,这项任务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于是他向朝廷请命,拿到了杨国忠的银牌,调遣差派,殚精竭虑,最终成功将鲜荔枝送到了长安。
六月一日,贵妃诞辰辰时,一骑人马冲破城门,举国狂欢,最后成功运到长安的荔枝,只有一骑,两坛。
那一天,李善德已累得满身是伤,趴在地上久久不能站起。
3.
荔枝送到,李善德的愿望总算完成,可他并不开心。
这一路走来,越到终点他越感到失落,他见到了太多太多“荔枝背后的故事”。
他第三次实验,发现有一个驿站人去楼空,整个村子的人弃村而去。
原来,朝廷并非自国库拿钱,而是分派到了百姓那里,要么出徭役,要么出钱,这一趟荔枝行,除却李善德做实验花掉的上万贯钱,光第三次就花了贯,这些钱竟然都来自百姓。
李善德还从杨国忠口中知道,此次征收,共征了贯钱,还结余了一半,充了国库,或者,是落入了杨国忠的囊中。
原来杨国忠口中的“不劳一文”,说的只是不劳朝廷一文,因为全部搜刮于民。
经历过生死,李善德已不再惧怕死亡,他质问杨国忠:
“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杨国忠再也没有耐心听下去,叫他滚出去,李善德知道,自己生死未卜。
朋友韩承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荔枝送达,杨国忠曾承诺给他升官加薪,李善德其实原可以走上人生巅峰,但他不,他怼了杨国忠。
不忘初心,始终赤诚,善良、怀民,这是李善德的本色。
也正是因为有无数李善德这样的“底层公务员”,我们才有幸生活在幸福的今天。
4.
李善德的经历,也许是那个时候无数“荔枝使”的真实经历,最后到来的只是“一骑”,当初浩浩荡荡的人马,可能都在路上殒命。
无数马匹累死在路上,无数百姓被征为徭役,可是千百年后,这些都变成史书上一句不痛不痒的记载,或者一句“无人知是荔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