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2025/3/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s://baike.baidu.com/item/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9728824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古书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自古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大暑习俗
吃荔枝
在大暑节那天福建莆田人家有吃荔枝习俗,叫做“过大暑”。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谱》中载:“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吠荔枝的最好时间。
赶花街
彝族传统节日“赶花街”一年两次,流行于云南峨山、新平、双柏一带。第一次在农历六月廿三、廿四;第二次在农历七月十四、十五。节日期间,当地彝族汇集到三县交界的大西大山上,交流物资,并进行歌舞活动,青年男女还可借机相互结识,常通宵达旦。相传赶花街可使庄稼茂盛,颗粒饱满。
思维导图说二十四节气(一本集故事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节气之书)精选¥30.5¥5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喝暑羊
大暑时节,山东枣庄有“喝暑羊”的习俗。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人伏之时,正值麦收结束,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人们开始想吃点什么好?新麦馍馍不可少,狠狠心,再杀只羊,把出嫁了的闺女接回来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各家纷纷效仿。久而久之便成了一方民俗。每逢大暑日,山东枣庄的羊肉馆,便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场面。
吃仙草
在广东,人们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具有神奇的消暑功效,所以被称为“仙草”。人们将仙草的茎和叶晒干后,做成烧仙草,即广东人说的凉粉,吃下去可以祛暑。仙草还可以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也是台湾地区受欢迎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荃膏,它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赏荷采莲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浴秋水而弥鲜,百节疏通,万窍玲珑,隔水盈盈而立,如锦缎出水,素有花中君子之美称。六月二十四日,相传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间有赏荷花的习俗。江苏常熟、通州、吴县等地,是著名的观荷之处,观荷纳凉,游船众多,景象颇为壮观。《吴郡记)中载:“荷花荡在葑门之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露韩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乳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治之盛,至是而极矣。”其他地方像河北的雄县、河南的罗山,则在六月六日起赏荷,仲秋后方始结束。北京什刹海的荷花开得也很繁盛,夏季游人络绎不绝。《内观日疏》称六月二十四日为观莲节,女子采了莲花送给丈夫,就如同以莲子相赠。表达绵绵情意。
学莲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品格高洁,自古以来就被当做廉洁高尚的品质象征。因此在赏莲之余,长者除了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还往往教育小孩子要学习莲的品格,使之成为廉洁正直之人。
大暑彦语
(1)小暑大暑无君子。
寓意: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的天气十分酷热,很多人因为热得受不了,就顾不上面子而把衣服脱掉。
(2)大暑大暑,当心中暑。
寓意:一般来说,大暑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最热的时候,若不注意采取防暑措施,人们很容易中暑。
(3)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寓意:大暑日下雨,预示着一百天之后会出现霜。
(4)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
寓意: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5)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
寓意:大暑时节,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农作物扬花灌浆,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在高温的日子里,如果不注意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就容易出现中暑。但实际上,气温过高,农作物的生长反而会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会有明显下降。
大暑古诗
《大暑》
宋代: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西江月时在天长,正当大暑》
元代:尹志平
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
一川禾黍正苍苍。了见西成有望。
论甚天涯海角,尽他关外山荒。
目前无事即仙乡。且恁随缘豁畅。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代: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大暑松下卧起二首》
宋代:陈天瑞
迅翻趋炎歊,高标閟幽雅。
隐士何所营,茇之清荫下。
故居禾签生,帡幪若大厦。
熟卧南风边,飞梦游虞夏。
五弦天上鸣,击壤歌满野。
起来记遗音,析薪有樵者。#谁来引导未成年女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