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广东停留间,挥笔写下一首诗,后世争

2025/2/6 来源:不详

岭南,水果之乡。荔枝,水果之王。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倾倒。

荔枝圆润饱满,紫红如锦,剥开外衣,露出晶莹的果肉,甘甜多汁,令人垂涎欲滴。

荔枝品种繁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叫做“妃子笑”。相传是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而得名。

“妃子笑”绿里透红,与众不同,果大核小,肉质细嫩,是荔枝中的上品。

荔枝有如古典美人,娇艳动人,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可惜美人易老,几年之后便黯然失色。荔枝更是如此,离了树枝便难以保鲜。

白居易《荔枝图序》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也许正因为荔枝容易变质,所以它又有一个别名叫“离枝”。

怎样才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呢?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大家都知道,杨贵妃对荔枝情有独钟,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冒着酷暑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运送过来。

唐代杜牧作《过华清宫》诗咏叹此事,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改革开放以后,岭南风光旖旎,成了时代先锋的领头羊,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之首,“东西南北中,赚钱在广东”的民谣传遍天下。

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上的几千年,岭南经济文化却一直落后于中原、江南地区,甚至被视为瘴疠之地。

每逢朝廷有官员被贬斥流放,首选之地便是岭南。就像昔日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样,让人闻风丧胆。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性格豁达开朗,在被贬到岭南之后,并没有消沉颓废。其中有一位功臣就是荔枝。

在流放期间,荔枝安慰了苏轼孤寂的心灵,并激发了他的诗兴,使他写出了名垂千古的《惠州一绝》,诗曰: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诗中,苏轼表现出了吃货的本色,一天吃了三百颗荔枝,就有了留在岭南的念头。

不过,每天吃三百颗荔枝,这可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

有人质疑他,说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后就没有上火,没有口腔溃疡?

俗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荔枝“上火”是因为其含糖量高,口腔渗透压大,导致上皮细胞脱水,引发细菌感染。只要及时补充水分,就可以缓解。

荔枝吃多了,有些人确实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比如,有的人会便秘、牙龈肿痛、咽喉发炎、脸上长痘。有些人还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甚至昏厥等低血糖的现象。这也被称为“荔枝病”。

所以,这个荔枝不能随便吃,不能多吃。

那么,苏轼的三百颗荔枝是怎么回事呢?

就算一颗荔枝只有20克,三百颗荔枝也有6公斤。也就是说一天吃12斤荔枝,估计这样吃下去,苏轼的这句诗就要改成:“日啖荔枝三百颗,来生再作岭南人!”

所以,苏轼那天应该没有吃到三百颗荔枝。文人喜欢夸张,他的意思是,如果每天能吃到三百颗荔枝,那就愿意永远做个岭南人。

苏轼给岭南的荔枝做了上百年的免费广告。岭南人推广荔枝时都会引用他和他的那句诗。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苏轼这个老头吃了荔枝后的情况如何。也许他严重上火了。毕竟他也是第一次吃,没有经验没有教训。但这些他后来也没有提起过。

当然,也有人为苏轼和荔枝辩护。

说苏东坡刚到岭南时,因为语言不通,他听见当地百姓用粤语说“一啖荔枝三把火”后,就误以为是“日啖荔枝三百颗”。

因为这两句话的粤语发音太相像了。苏轼以为这句话是赞美荔枝的,就借用到诗中去了。

所以,大家吃荔枝上火的这个锅,并不应该由苏轼和他的那句诗来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