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荔枝有多珍贵
2025/3/1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2283.html
本文转自:南海网
宋徽宗《写生翎毛图》(局部)。资料图《槐阴消夏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曾庆江
初夏到来,作为“南国四大果品”之一的荔枝备受人们喜爱。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僧惠洪也感叹“天公见我流涎甚,遣向崖州吃荔枝”,岭南荔枝之鲜美可见一斑,因此常常成为地方贡品。但是,荔枝虽然鲜美,却不耐储藏,岭南距离古代中国政治中心遥远,在交通和保鲜条件非常有限的时候,生活在非产地的古人想吃到新鲜荔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满足生活在非产地的古人对新鲜荔枝的渴求,古代中国人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千里快马是保证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军人打扮的使者策马飞驰,所过之处尘土飞扬,还伴随着急促的喊叫:闪开,八百里加急!每当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快速散开为其让道,连强盗都不敢打劫。使者每到一个驿站,都是人困马乏,然后是换人换马继续奔驰,直至到达目的地。如此辛苦,真是超乎平常想象。可是,你别以为这都是为了传递重要军事情报,它有可能只是为了运输新鲜荔枝,以饱极少人的口福。
唐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中如此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固然是对宫廷奢侈生活的辛辣讽刺,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当时千里快递荔枝的史实。相传杨贵妃喜欢吃新鲜荔枝,对她宠爱无比的唐玄宗就采用了千里快马的方式来实现。
当时中国盛产荔枝的有巴蜀和岭南两地,相比而言,巴蜀距离长安城更近一些,再加上杨贵妃童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度过,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她当时食用的是巴蜀荔枝。唐玄宗为了满足快速运送荔枝的需求,专门修建了从四川到长安的驿道,被人们称为“荔枝道”。巴蜀距离长安城大约公里,按照“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大约两三天就可以把荔枝从蜀中送到长安城。《新唐书》说,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到京师”,就是对这一史实的记载。
当然,千里快马传送荔枝,必然要实现完全“无缝对接”,才可能保证两三天从四川到达长安,从而赢得“妃子笑”。白居易曾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特性进行描述:“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看来,即便是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进行,仍然很难保证荔枝原汁原味的鲜美。要真正保证荔枝鲜美,在千里快马的基础上,还必须辅之以其他手段才行。
移动“冰箱”古有之
荔枝,对于今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但对古人来说,荔枝可是稀罕物。早在汉朝时,荔枝就已经成为朝廷贡品。但是限于现实条件,新鲜荔枝基本上没有可能从岭南运送到京城,因此当时的皇室贵族大多时候只能品尝荔枝干。唐玄宗尽管修筑了荔枝道来运送荔枝,路途上也至少需要三两天,因此还得在荔枝包装上下足功夫,这个时候移动“冰箱”就派上用场了。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冰鉴”(年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这可谓是原始“冰箱”。人们在冬天将冰块取来贮存在地窖里,等到盛夏季节拿出来使用。冰鉴是一种双层的器皿,在夹层中放置冰块,就可以用来给食物或者饮料降温,从而体会“凉飕飕”的感觉。到了唐朝时,人们更是发现可以使用硝石来制冰,从而使得用冰的机会大大增加。
为了保证荔枝鲜美,人们将荔枝装在带有夹层的箱子里,夹层放置大量冰块,辅之以羊毛布条等物品,从而形成一个移动式“冰箱”,保证三两天内荔枝不会变味。千里快马加上移动“冰箱”,保证了荔枝的鲜美,足以让杨贵妃大快朵颐。
但是,这种原始的移动式“冰箱”保温性并不会很好,而且成本很高,古人还想到用其他方式来实现荔枝的保鲜。
有一种是瓶装荔枝法,在《广东新语》中有相应记载:“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即将新鲜的荔枝果放在瓶中,辅之以蜜水,然后用蜡封口,可以保证几个月内色味不变。但是这种做法可能已经不是鲜果,而变成果脯或者蜜饯了。
还有一种做法则是使用竹筒进行贮藏。具体做法是,把成熟的荔枝连枝带叶砍下来,将其放置在新砍伐的大竹筒中,利用竹筒的湿度实现荔枝保湿,然后用泥巴从外面把竹筒封死,做到与空气隔绝,从而实现三五天内保鲜的效果。
荔枝树曾是一景
荔枝,不仅因杨贵妃的故事而闻名,还因荔枝的形美、色美、意美,自古被诗人、画家入诗入画,成为中国古诗文和中国画中形意合一的独特题材。年美术界曾爆出了一件同荔枝有关的大事。原来,大英博物馆展示了一幅手卷全图,这幅名为《写生翎毛图》的画卷,竟是宋徽宗的珍贵墨宝。
《写生翎毛图》的内容恰恰是荔枝,打破了宋代小品画《荔枝伯赵图》是古代荔枝画中最具代表性作品的史籍记载。《画继》云:“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可谓记载了宋徽宗与荔枝的生动故事。
由于赵佶没有去过闽南和福建,画中的荔枝、荔枝树又是如此真实,赵佶是如何在开封亲眼见到了荔枝树呢?原来,古人曾经想过荔枝整树移植的办法。
汉武帝为了品尝到新鲜荔枝,曾经在皇家园林中建造“扶荔宫”,将荔枝树从岭南移植到长安种植,但是,折腾了很久,最终因为水土不服没法成活,连橘生淮南淮北的效果都没能体会到。据说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能够品尝到更为鲜美的荔枝,就想出了整树移植的办法。大致做法是,将即将果熟的荔枝树连土整株挖起,移植到盆中,走水路运到秦岭,沿途不断浇水,以保证荔枝树短期内存活。在秦岭有人专门负责摘取荔枝,然后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到华清宫,一天便可抵达。后人在唐玄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从而实现荔枝整树移植。
宋徽宗不光是喜欢品尝鲜美的荔枝,还喜欢观赏荔枝树,因此就让福建官员选择小巧玲珑已经挂果的荔枝树,将其移植到大花盆,一路水运到都城汴梁,摆放在宣和殿内,居然短期内存活了好几十株。这种做法直到清朝时依然被皇宫沿用。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皇宫中曾出现荔枝树,这并不是编剧脑洞大开进行的虚构,而是基本属实。
清乾隆年间曾在福建为官的沈初在《西清笔记》中记载了他目睹福建地方官员进贡荔枝的场景:官署中摆放着几百个大木桶,每个木桶里都栽着一棵荔枝树。到了要进贡的时候,就从中挑选数十棵枝干粗壮、挂果较多的,装船北上。船上准备大量的福建本地清水,在运输途中用以灌溉。沈初在书中还指出,福州往北走二百里水路,有一个地方叫作“水口”,荔枝树过了水口,便不再生长。所以如果想要进贡成功,必须把握好经过水口的时机——即等到荔枝挂果以后。
当今时代,高铁飞机都是朝发夕至,物流非常方便,保鲜手段也是各种各样,全国各地想品尝新鲜荔枝都是唾手可得,对比一下古人,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