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风味,那一抹不变幻的甜,是莆田

2022/7/4 来源:不详

美荔之城

/

荔城风物

流传千年的风味,那一抹不变幻的甜,是莆田人心头好!

图:木痴

“悠悠木兰溪,两岸荔枝香,盛夏时节,荔枝上市,红了一座城。荔城区,以“荔枝”为名,辖区内不仅广泛种植的荔枝,还充满荔枝文化底蕴。“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这副兴化府衙前的对联,千年流传着;而荔枝的滋味,也跨越时间的流沙,保留下那份不变幻的甜味......

小暑之后,莆田限定的陈紫荔枝,像一位忠实老友,到了特定的时日,便悄然出现在身边。水岸边,江浦旁,郁郁葱葱的荔林里,冒出一点一点鲜艳的红色。

“荔城无处不荔枝”,荔城区的荔枝树主要分布在西天尾镇、新度镇、黄石镇和拱辰街道办事处。

数十年前的宋家香,资料图:木痴

种植于唐天宝年间(公元—年)的“宋家香”荔枝树,现位于荔城区英龙街东园东路时代广场附近。

经历一千多年的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朝代更替,得以幸存,它是世间罕见的高龄果树。或许“宋家香”才是“荔城”的文化源头,“荔城”的历史见证。

图:曾炳麟

“荔枝王”,位于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是北宋莆田文状元徐铎所植,又称“状元红”,而徐铎是徐寅的五世孙。

文状元、状元红,众多的文化符号叠加于“荔枝王”身上,自然成了莆阳不可缺乏的文化景观。

千百年的光阴里,有无数关于荔枝的故事,壶山兰水,丹荔映红,成了无数莆田人心中生生不息的乡愁。

作为南方的特产风物,莆田北宋时期名臣蔡襄,是最早为荔枝作传的人。他用洋洋洒洒共七篇的体量,不重样的讲述了当是时的荔枝“前世今生”。

在这部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荔枝谱》中,蔡襄曾引述白居易的诗文,说明荔枝的季节限定骄矜状:“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香色味尽皆去矣”。

古人关于口腹之欲的享受,与天时、与环境密切息息相关。

直到今时,莆田人对于荔枝风味的讲究,亦是如此,荔枝须是刚摘下的最为美味。

明代,莆田有位别号“荔枝仙”的书画家宋珏,对荔枝情有独钟,喜荔成癖。一到季节,不远千里回莆,只为一尝鲜荔枝,在其眼中“实无一物可与之比美”。

他曾以荔枝头号粉丝的视角,总结创作《荔枝谱》,这是一部荔枝的百科全书,为莆阳荔枝文化增容添色,“吃货”也能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为莆田人,很多资深老饕,面对琳琅满目的荔枝品种,唯独钟情于莆田的陈紫荔枝。

不是所有的顶鲜荔枝,越早熟成越好,作为晚熟品种,陈紫荔枝红得高调,红得彻底,红得深入人心。

图:子笛在莆田荔枝的黄金产区荔城,今日大暑时节,餐桌上必不可少一盘通红的荔枝。清供于桌上的荔枝,总禁不住要细细欣赏一番,观其“壳如红缯,肉白如肪”,脱去外衣,合齿一咬,汁水四溅,甘甜之味,瞬时化解暑乏。甜味爱好者,当奉陈紫荔枝为至高享受,如羊脂玉般白皙透亮的果肉紧实,带一丝不同的果香。尽管表皮粗糙,也难抵肉厚核小,口感爽脆的舌尖诱惑,令人欲罢不能。历史更迭、时空碰撞,荔枝风味的流转,跨越时间的流沙,保留下那份不变幻的甜味。

蔡襄撰写的《荔枝谱》中盛赞莆田陈紫荔枝,称其色香味“为天下第一也”而后兴化有了“荔子甲天下”的美名。

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莆田荔枝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进入21世纪后,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黄玉珠

随着莆田城市化步伐加快,开发的建设用地集中在南北洋平原地带,大大压缩了荔枝的生存空间。

如何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关部门采取了有效措施,一边开发,一边保护,选择在荔枝较密集的地方,打造城市绿心。

尽管如此,还是有数万多株荔枝树,悄然倒下,荔枝树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相比龙眼、枇杷、文旦柚,荔枝的处境似乎略显尴尬。

曾经号称天下第一、千载垂名的陈紫荔枝今安在?莆阳灿烂的荔枝文化,又该如何继承、保护与发扬?

-END-

更多阅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