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日啖的荔枝,到底是来自广东还是
2024/10/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odianxinwen/96565.html
当我们今天买一大把荔枝坐在家中品味的时候,可能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写过的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荔枝远隔万水千山从南方运到长安,换得了贵妃的好心情,换得了她迷人的一笑。
果肉鲜美的荔枝
可见,这小小荔枝的魅力和作用是如此的巨大啊!大才子苏轼把这种神奇的水果荔枝比作传说中的闽王之女“十八娘”。有一次他在杭州吃到友人从福州送来的荔枝,写词赞美道:“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枝》)大学士丘浚写得更加直接:“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咏荔枝》)剥开荔枝鲜红的外壳,里面的果肉像美人雪白的肌肤一样,不香吗?丘浚的诗把荔枝的色香味表达得淋漓尽致,难怪杨贵妃也爱不释手。
可是,这绘声绘色说了半天,杨贵妃真的吃到荔枝了吗?我们不禁存疑。
唐代的诗词文章都说杨贵妃所吃的荔枝来自岭南,岭南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从广东到西安(古称长安),如今不管是乘高铁还是飞机,一日之内即可快速抵达。但是唐朝的交通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这两城之间的距离少说也得花费半年,即便是快马加鞭一个接一个,寿命非常短的荔枝就算运到长安也早都腐烂了。
荔枝来源的几种路线图
所以,从距离上来看,荔枝来自岭南的说法不可靠。
然而苏轼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巴蜀。他在《荔枝叹》中写道:“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是说唐代天宝年间的荔枝是从巴蜀涪州(今重庆涪陵一带)而来。那为什么唐代人都说杨贵妃吃的荔枝从岭南来,而宋代的苏轼却说是从涪州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坎坷,被贬过很多次,在被贬到岭南的时候,他深知岭南和长安隔了万水千山,想把鲜美的荔枝从这里运到长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他自己确实在岭南吃过荔枝,知道这种水果的美味绝伦,才会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的诗句。
因此对于杨贵妃吃没吃过荔枝,苏轼是最有发言权的了。可是,打破几百年来人们已经形成的认识,其实也是不太好的,毕竟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啊,让“天下第一佳人”吃上荔枝,不但“美上加美”,而且听着就让耳朵舒服啊。
思考良久,苏轼还是觉得不揭开这个美丽的谎言为好,在诗中,他把不可能实现的“岭南”换成了“涪州”,重庆涪陵离长安还是很近的嘛,让杨贵妃能吃上荔枝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
秦巴荔枝古道示意图
杨贵妃所吃的荔枝来自巴蜀还有学者考证过。在《天宝荔枝道》一文中,作者绘制了一幅“天宝荔枝道”的地图,认为这条最近、最可行的荔枝道约两千里,当时的急驿日行四百里,赦书日行五百里,驿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乃至七百里,所以三天可到长安。这位学者所推测的“荔枝道”,是从荔枝产地乐温(今重庆长寿区),经垫江县、梁山县(今重庆梁平县),通州东境的新宁县(今四川达州开江县)、东乡县(今四川达州宣汉县东),再北经宣汉,越过巴山山脉,经洋川郡治所西乡县(今陕西汉中西乡县),再穿过子午谷到长安。
这个说法看似合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和杨贵妃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写过一句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巴蜀到长安,看似很近,其实路途十分艰难。
难度一:山高路险。
沿途要渡过长江、汉水等大河,还要翻越大巴山和秦岭等山脉,山高路险,非常难走。尤其是从西乡到长安的子午谷,全长七八百里,山高谷深,悬崖绝壁,栈道狭窄崎岖。当年魏延建议诸葛亮从这里袭击长安不被采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路途险要。可以想象,“赦书日行五百里”是极限,驿马在一般的道路上飞跑还可以做到,但要带着荔枝翻越大巴山、秦岭谈何容易啊!驿送荔枝的速度只能比送赦书的速度慢,而不可能更快。况且走在子午谷中狭窄的栈道上,速度更不可能快多少。
秦巴山区内的栈道
难度二:荔枝脆弱。
荔枝这种水果相对于其他水果还是比较脆弱的,怕颠簸,不易保存。如果是送赦书,只需把赦书背在骑手的身上飞速赶路即可,但要送荔枝就不同了,荔枝要装在筐子里,再放在马背上飞驰。这样的话每到一个驿站都需要换马,荔枝筐也要重新在马背上固定,这都需要时间。何况这反复颠簸、折腾,荔枝最终要保存下来也是相当不容易。
“马背上的荔枝”
难度三:南方多雨。
以上说的这些困难在晴天还有解决的可能,可是到了雨天,骑手浑身湿透,加上道路泥泞、险要,每天能走多少里路呢?而荔枝成熟的季节,恰恰是南方多雨的季节,天气也比较炎热。娇嫩的荔枝在这种湿热的环境中被长途跋涉送到长安,恐怕早就不新鲜了。
潮湿多雨的南方
这么一分析,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也就可能只是个比喻,或者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了,因为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冲破这些困难吃到荔枝,真的是太难了啊!
但是历史文献是不会骗人的,其中大量记载了汉唐时期上贡荔枝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可能,是把荔枝和龙眼搞混了。
龙眼又称桂圆,和荔枝相比,果实较小,外皮光滑,颜色发绿发黄,核大肉薄。作为水果,龙眼的味道一般不及荔枝鲜美,但遇到好的鲜龙眼则另当别论。苏轼写过一首《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的诗——“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把龙眼和荔枝比作柑和橘。就像很多人分不清柑和橘一样,也容易把荔枝和龙眼搞混。
相似的荔枝与龙眼
古代文献往往把荔枝和龙眼放在一起来写,有的文献称龙眼为“荔枝奴”,有的文献说小荔枝就叫龙眼,还有的文献说“龙眼荔枝”指的就是龙眼而已,与荔枝无关。
龙眼的保鲜条件没有荔枝那么苛刻,在自然条件下保存十多天没有问题。同时龙眼的药用价值很高,特别是用于妇女补血、养颜,效果极佳。传说杨贵妃生病了,什么东西都不吃,有人向唐玄宗推荐一种水果给杨贵妃吃,杨贵妃吃下去之后病就好了,唐玄宗因此给这种水果取名叫龙眼。那么,是不是杨贵妃本来吃的就是龙眼而被人搞错了呢?
第二个可能,是把“荔枝煎”当作鲜荔枝了。
杜牧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巧的是,他的爷爷杜佑是唐德宗时期的史学家,在编撰的《通典》一书中也提到了荔枝,说四川戎州每年六月要向朝廷进贡“荔枝煎”。
荔枝做成的果脯——荔枝煎
什么是“荔枝煎”呢?就是将荔枝肉用蜜浸泡之后做成类似果脯一样的东西。“荔枝煎”是可以长久保鲜长途运输的。看来,杜牧有可能是把他爷爷所说的“荔枝煎”当成鲜荔枝了!是他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听错了,还是长大后看爷爷的书看错了,还是他有意使用文学的夸张手法,故作惊人之语,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了。反正,史学家爷爷说进贡的是“荔枝煎”,而文学家孙子说成了“鲜荔枝”,这大概就是真相。
这么来说,对于大唐第一美女杨贵妃到底吃没吃上南方的荔枝,人们竟然激动地讨论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