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寻芳荔枝来了新华社客户端

2023/4/15 来源:不详

“六月南风荔子丹,皱红小碧满银盘。”夏至将至,一颗颗圆胖鲜红的荔枝,携着南国的清露和枝叶,跋山涉水而来。

荔枝原产中国岭南地区,人工栽培始于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汉代,荔枝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成为皇室贡品。相传南越王赵佗归汉,以鲛鱼、荔枝进献给汉高祖,恭祝江山一统。汉武帝破南越后,从当地移植了百余株荔枝树,栽种在上林苑扶荔宫。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答遝(ta)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的句子,这里的“离支”就是荔枝。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曾这样解释说此果若离开树干,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味变,四五日后色、香、味都已无存,所以名离枝。

东汉王逸的《荔枝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咏荔枝的辞赋,他在文中对荔枝推崇备至,说鲜红的荔枝在树上“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味道“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荔枝进入诗词始于南北朝,南梁刘霁曾作《咏荔枝诗》,写荔枝珍贵味美,“叔师贵其珍,武仲称其美。良由自远致,含滋不留齿。”

新鲜的荔枝难以保存,在古代,若是没有“一骑红尘”快马运送,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产地大快朵颐。唐代巴蜀一些地方盛产荔枝,白居易在忠州(今重庆中部)任刺史时,就很爱吃当地的荔枝。“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如此美食当然要与朋友分享,“摘来正带凌晨露,寄去须凭下水船”,白居易命人清晨摘下荔枝,以水路运送去万州,给在那里作刺史的好友杨归厚品尝,并寄信说,“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这样的美味“唯君堪掷赠”。

万州离忠州不远,却不产荔枝,想来巴蜀也不是各地都有荔枝树。眉州的苏轼也是被贬到惠州才第一次吃到荔枝,于是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初尝之后,更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又无数次为荔枝吟诗赋词。新年看到荔枝开花,要写“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春日鲜嫩的春笋蕨菜也没了滋味,“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荔枝熟后更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百颗当然是夸张之辞,但每日吃三十颗肯定有的,吃得苏轼连连上火,也不忍停口。没有鲜荔枝时,苏东坡还会食蜜渍生荔枝,“代北寒齑捣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

《荔院闲眠图》赵大亨(宋)

“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图第一”。荔枝入画始于唐代。白居易就曾让忠州的画工画了一幅荔枝图,并且亲自写了《荔枝图序》,向人们介绍荔枝。文章千古传,画作却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且有画家落款的荔枝图是宋代赵大亨的《荔院闲眠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在设色绢本上,一个高士倚在卧榻上,对看两棵荔枝树,两树上的荔枝颜色不一样,一株是红色,一株是粉白色。不远处是青山。尺幅很小的画面中内容丰富,具有很大的内在张力,可见画家画技精深。

《荔枝图扇页》吴俊卿(清)

上图扇面是晚清大师吴俊卿所绘,素白扇面上一丛荔枝斜向而出,鲜艳欲滴的红色荔枝果,先用淡红色打底,再以深红色点染,层次丰富,立体感十足,枝与叶使用了朴茂雄健的草篆笔法,显现出书法中气贯神通的审美意趣。

《荔枝图》齐白石

大师齐白石说“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多幅荔枝图,上图是其中是最大的一副,画高厘米。齐白石善用色点法来描绘荔枝表皮独特的粗糙质感,荔枝枝干线条苍劲遒韧,行笔老辣,通过色与水的巧妙运用,使画出的荔枝犹如刚刚采摘,晶莹的露珠挂在上面,鲜嫩欲滴,使人垂涎。

“一种天然好滋味,可怜生处是天涯”。幸好幸好,飞机高铁代替了人力车马,便利的技术让天涯咫尺,不过荔枝虽美,也不要贪吃呦!(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马洪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