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德散文不辞长作岭南人

2023/12/17 来源:不详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俗话说,文以载道,诗文的影响及魅力有多大?这是无法估量的,因为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一篇著名的文章,往往能让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品的价值得以放大。譬如著名的四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和鹳雀楼,无一例外是依靠前贤的诗文而名扬天下,如没有这些诗文的加持,它们可能也就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有考古价值的古建筑而已。同样道理,如果不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绍兴兰亭安能如此得享盛名呢?

荔枝也是如此。说到荔枝,在水果的大家族中,她的确是极品,古人对荔枝的赞誉,甚至说能尝到荔枝,那都是仙人级别的享受。所以说荔枝是岭南佳果,其实是委屈了她,真正说来,应该算是世界级的佳果,世上很难再找到堪与她媲美的水果了。

南北朝的刘霁称赞荔枝说:“叔师贵其珍,武仲称其美。良由自远致,含滋不留齿。”唐代张九龄也曾对岭南荔枝有过描述:“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琼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一句“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就足以看出荔枝的非凡,不愧为百果之王了。

白居易评价荔枝比较细致:“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他说荔枝是天上的味道了。宋徽宗赵佶在禁苑中种植过荔枝,还写下一首《宣和殿荔枝》,说荔枝是“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这是极尽赞美之能事了。

在南朝《宋书》中,萧惠开说:“南方之珍,惟荔枝矣。其味绝美。杨梅、卢橘,自可投诸藩溷。”意思是水果只有荔枝最好,别的杨梅、卢橘这些,都应该扔了。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了,但天生尤物的荔枝,确实是所有水果中最好吃的,所以难怪有人说,没有吃过荔枝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面对荔枝干,仍感叹“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不难想象,如果他品尝到新鲜的岭南荔枝,又该如何呢?现代作家、散文家杨朔在脍炙人口的《荔枝蜜》一文中也极赞:“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荔枝不仅仅好吃,还有一定的养生药用功能呢。因荔枝清甜汁多,食之生津止渴、益肝补脾,有提高机体的消化能力,改善食欲不振之效。荔枝性温,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对于胃寒疼痛、疝气疼痛等病症有一定调理效果。荔枝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叶酸,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且还有一定的美容美颜功效,食用荔枝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新陈代谢,抑制黑色素沉着,延缓衰老。

荔枝还富含葡萄糖、果糖等糖类成分,经常食用可补充体能、改善身体疲劳。此外荔枝有补血、消肿解毒的作用。另据研究表明,荔枝对大脑有补养作用,多食荔枝有助于改善睡眠、补气安神作用,适用于健忘、精神疲劳等症状。

荔枝作为亚热带的水果,世界上适宜种植这种水果的地域本就不多,而且地域不同,味道便有天渊之别。在中国,虽然四川、广西、福建等地也有种植,但总以五岭之南的广东为主,而广东的荔枝主要产地,则在茂名。

茂名是中国最大的荔枝产区,荔枝种植面积达万亩,拥有三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茂名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日照充足,山地丘陵属微酸红壤,具备生产荔枝的最佳条件。相比闽南、珠江三角洲、桂东南、贵州、四川等地早熟一个月左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中国的千年荔乡。

茂名的产荔量约占广东省一半、中国的四分之一以及世界的五分之一,据统计,世界每五颗荔枝之中便有一颗产自茂名,有白糖罂、白腊、黑叶、鸡嘴、妃子笑、进奉、桂味、糯米糍等多个品种,荔乡之谓,名下无虚也。

故民间有句话:“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茂名地区种植荔枝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茂名自汉代开始进贡荔枝至唐代末期,进贡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是古荔枝北运跨越时间最长的地区,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作为中国荔乡,茂名更是中国荔枝由古至今产业发展的活化石,至今还保留着传送荔枝的南粤古驿道。在茂名,以荔枝命名的村庄多达个。

据茂名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初步普查出全市百年以上的古荔树约棵,年以上约一千棵,一千年以上约棵。据年7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省荔枝分子标签工程技术中心的《荔枝古树树龄检测分析报告》,在广东茂名茂南区羊角镇禄段贡园有一株黑叶古荔,树龄为年。这是目前中国存活最古老的荔枝树,也可能是全球最古老的荔枝树。这棵古荔树,种植于汉代,粗壮的枝干需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而且至今还在挂果。如果站在大片大片的古荔树下,这千年浩瀚的气息,总能令人感到敬畏和震撼。

有关荔枝记载最早的历史文献,出现于汉代著名大文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但赋文中荔枝的名字却叫“离支”,这是为什么呢?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是如何说的:“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白乐天说荔枝产于巴峡间,那是当时交通不发达,限制了他的见闻,所以只晓得离长安最近的四川有荔枝,而不通晓岭南的风物人情,才有此说。唐代的段公路则见多识广,他在《北户录》中说:“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高潘指高州、潘州,即现在的茂名地区,荔枝味道最佳。

而白居易借用了别的水果,通过种种譬喻来说明荔枝的形态,大抵也相当准确。而且荔枝最大的缺点,也被他说对了。说白了如果荔枝一旦“离枝”,不外三五日功夫,便色香味俱尽了。所以说这种水果最大的特点是太娇气,不易保存,一旦离枝很快就变坏了。

因为古代“支”也是“枝”的通假字,所以这便是《上林赋》中称之为“离支”的原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荔枝的析名,也肯定了这个说法。荔枝虽然丽质天生,堪称尤物。但正如世界的绝妙女子,天生尤物而被埋没于俗世尘埃的很多,至于那些脱颖而出的绝代佳人,除了她本身的素质外,通常还得遇上伯乐才行,这就要靠运气了。

荔枝也是这样,她那个令人垂涎欲滴、顾盼神飞的光环,便也仰仗了历史名人的推广,先是嗜荔的杨贵妃,为了吃荔枝不惜动用国家机器,数千里外驿马接力送荔入长安的壮举,然后催生了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于诗中那一骑红尘来自何处,杜牧毕竟只是个诗人,不是什么水果学者农业专家的,他根本就没有去探究,以致于后来竟成了悬案,都争抢起贡荔的产地来。

正如南阳与襄阳两地一直在争抢古隆中沾武侯的光一样,说到底都是名利之争。好人好事谁不争?难道你见过有人在争当自家是秦桧故里的?千古人情,皆为名利而来,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茂名地区古称高州府,又称潘州。在古代,此乃蛮荒之地,交通不便,贵妃身边那位得宠太监大红人高力士,恰恰是高州人。所以出身高州的高力士,自然知道岭南荔枝的味道特别甘甜鲜美,和其他地方的荔枝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他将自己家乡的特产荔枝推荐给杨贵妃,让贵妃变成了荔枝的吃货,是顺理成章的事。

正如清朝一代文宗阮元的诗曰:“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可见进贡给杨贵妃的荔枝与茂名有着极大关联。所以茂名的“大唐荔乡”品牌,自然也就仰仗高力士这位高州老乡,将当时蛮荒高州与中原长安,毫不违和地紧密揉合在一起了。

高力士虽然有为李白脱靴的传说,说起来好像多少有些奴颜成分。但历史上的高力士,在平定韦后、太平公主等内乱中功勋卓著,一生忠心耿耿,对玄宗不离不弃,又在龙门石窟为唐玄宗造像,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他因李辅国等奸臣陷害被流放,后来遇赦回京途中,得知故主李隆基驾崩,他竟伤痛得吐血而死。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其忠诚可见一斑。

高力士出身显赫,本名冯元一,是岭南圣母冼太夫人的第六代孙,潘州刺史冯君衡的儿子,本是妥妥的官宦世家,可是当时有人捏造了“岭南流人谋反案”,将冯君衡一家卷入其中。而负责稽查此案的正是酷吏万国俊,这是一个专事陷害忠良的大奸佞。幼小的冯元一便因此与司马迁同命运,遭受了宫刑。至于远送长安入宫,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便是后来的事了。

所以历史上有三位非常值得尊重的受宫刑之人,一个是司马迁,一个是高力士,一位是下西洋的郑和。这三位都是一时风云人物。所以在高力士的故乡高州,人们从来不会因为高力士的太监身份而觉得有什么不光彩,就如同司马迁故乡的人以司马迁为荣的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茂名打造的“大唐荔乡”,便是杨贵妃、高力士和杜牧诗三大历史人文元素相结合孕育出来的产物。据说杨贵妃当年品尝的荔枝产自高州根子镇的贡园。此园有许多古荔树,最老一棵已经接近0年了。

关于荔枝的文献虽然最早出自汉武帝时代的《上林赋》,但并不是说荔枝种植最早就肇自西汉。应该远在此前就有了,但为什么却不见于更早的历史典籍呢?这个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荔枝这种树,地域性非常强,它只适应于湿润的亚热带地方生长。主要产地在广东福建海南一带。海南荔枝较早熟,但有点酸味,不及茂名荔枝口感清甜可口,回味无穷。

在先秦时代,这里还是中原文化浸淫不到的蛮荒不毛之地,所以岭南蛮荒一带的风物不入先秦时代的典籍,实在再自然不过了。但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派兵下岭南平蛮,也便拉开了中原文化穿越五岭相交融的序幕,岭南的风土人情开始逐渐映入中原人文的画卷中。

而汉赋的最大特点,就是恣情铺张渲染,例如西晋时代的左思,足足用了十年时间,处心积虑炮制出来、一时令到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将当时的山川城邑地理、草木鱼虫鸟兽,无不收罗其中,可以说是当时的自然地理百科全书不为过。

正如左思自己在《三都赋》总序中所说: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这段话很形象地概括了汉赋那种铺陈夸张的文体特点。

所以司马相如在写《上林赋》时,当然也得尽可能将当时他能知道的天下风物收罗入赋中,于是自然便有了“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这些夸张的描写。

司马相如本身是蜀郡成都人,四川也少量产有荔枝,所以他对荔枝的认知,未必是来自岭南风物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最有可能还是来自故乡风物。但无论怎样说,正是汉赋这种铺陈夸张的文体特点,让这位大文豪将这种南方边域的嘉树第一次“移植”入了中原皇家园林“上林苑”。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这种边陲果树出现于中原文化典籍中,不知还要往后推迟多久哩。

荔枝首先是通过《上林赋》走上了汉文化的历史舞台,之后到了东汉和帝时代,便有了岭南荔枝驿道快递入洛阳的奢侈岁贡,拉开了“一骑红尘”故事的序幕。在随后魏晋六朝的那段动荡岁月,中原地区战火连天,权贵们自然没有闲情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