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从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往京城,保鲜技术五
2024/9/15 来源:不详茘枝性热,按中医的观点,阴虚火旺、湿热体质者不宜吃。特别在岭南地区,自古就有“一颗荔枝三把火”的说法。多吃荔枝,轻则喉咙疼痛鼻血长流,重则还可能丢了性命。
北宋的苏东坡,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而被贬岭南。因“不得签书公事”,歪打正着般一下子拥有了诗和远方。闲来无事便寄情山水,写下了传诵不绝的“日啖茘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过,有好事者就曾估算过,说三百颗荔枝至少得有二十多斤,若全吃下去,不啻于玩命。可在汉朝皇帝的眼里,岭南荔枝却有着“延年益寿”的功效。
岭南荔枝进贡朝廷始于汉代
汉初,岭南荔枝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由于缺乏保鲜技术,只能以晒干的荔枝进贡。既然荔枝有“特殊的功效”,尝不到新鲜的荔枝终是一大憾事。
据《中国农学遗集》记载,汉武帝时期,朝廷决定尝试将荔枝移栽长安。结果,不仅水土不服,到了冬天还整株直接给冻死掉。岭南新鲜荔枝运至京城,要到东汉和帝时,才真正实施。
东汉和帝刘肇对于岭南佳果可谓“情有独钟”,同一时令的,几乎全走“快递”。据东汉仲长统《仲长子昌言》记载,“今人主不思甘露零,醴泉涌。而患枇杷、荔枝之腐,亦鄙矣”。
刘肇想吃又担心水果腐烂,于是命人从岭南骑着快马日夜兼程送往京城。可即便如此,到达的时候也多有腐烂,余下未腐烂的其口感与品质也大打折扣。
古时岭南是瘴气之地,且多有毒虫猛兽。刘肇吃的荔枝从岭南采摘启运,而龙眼则要求路途更为遥远的交趾郡(今越南北方)进贡。长途跋涉一路风尘,人员马匹死伤无数。
到最后,有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上书刘肇要求取消进贡新鲜荔枝、龙眼等,“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洲土地,恧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从之”。
唐朝水果保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唐玄宗重启岭南荔枝运京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自打喜欢杨贵妃后,对其十分宠爱,当知道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茘枝,不惜重启从岭南送运荔枝到长安。
后世有学者认为,杨贵妃所吃荔枝并非是从岭南采摘,而是在她的出生地四川眉山。不过,这观点如同杨贵妃是广西容县人一般,没有任何的佐证。
虽然,唐玄宗把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与东汉刘肇走的是同一条“高速公路”,即东汉建武二年修建的西京古道,可是唐朝的国力比之东汉时期要强盛得多。
同时代的杜甫,在其《病橘》诗中,就有“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的诗句。唐代荔枝的保鲜技术,足以应付杨贵妃能吃上新鲜荔枝。
在《新唐书》描述茘枝运达时,仍保持“色味不变”。究其原因,是唐朝荔枝的保鲜技术采用的,是装壶密封技术。这种方法,有别于装运桔子的竹筒密封法,保鲜效果更胜一筹。
不过,其保鲜时间也是仅此而已,荔枝送达长安后,如不马上食用,只需稍作停放便会出现腐烂。《唐国史补》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贵妃好食荔枝,南海每岁飞骑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宋朝开始,荔枝保鲜技术日趋成熟
到宋朝时,对于荔枝的保鲜一改唐朝的方法,出现了两种保鲜技术。一是北宋蔡襄记述的,在竹笼内铺上厚厚的一层荔枝叶进行长途运输的方法,二是宋范成大的“封其枝”法。
而明、清时期,各种保鲜方法相继出现,有以芭蕉截断,连根插上、有以活竹封泥或裹以粽叶等等。
古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古人仍能凭借着聪明智慧创造出各种的保鲜技术,确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