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都有哪些传统习俗谷雨贴祭海与走谷雨

2023/7/12 来源:不详

关于谷雨的起源,古人曾有“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增多,这时期雨水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作用。雨水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故称“谷雨”。

一、谷雨贴”驱虫,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在谷雨耕种之时,病虫害的威胁不可小视,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很大;山东一些地方也有“禁蝎”的民俗。这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各地谷雨贴的图案各不相同,但人们平安、吉祥的希望是相同的。这个习俗,对现在都市中的人来说好像没什么意义,但有谁希望自己的身边有小人、是非呢?

二、谷雨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清朝道光年间易名为“渔民节”。今天山东渔民,在谷雨这天仍会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扬帆出海捕鱼。

因此,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三、走谷雨

古时就有“走谷雨”的风俗了,“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以前每到这个时节就有“走谷雨”的说法:穿上体面的衣服走村串门,回来后品上一杯谷雨茶,注重养生的同时也祈祷风调雨顺。

谷雨这天,人们走村串亲,相互探望,或者到野外“踩青”,与自然相融合。此时节适度阳光照晒,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可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

“以前在田里种地,到了谷雨这个时节,春耕最忙的时候告一段落,大伙空了就会串串门,晒着太阳聊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在“踩青”中增加出汗量,亦可排除体内湿热之气,与外界达到平衡。   

四、喝谷雨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所以谷雨这天不管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

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而且要上午采的。要知道,谷雨茶只有贵客来了才会拿出来喝呢。

五、洗谷雨澡消灾避祸

西北地区水少天冷,旧时人们一冬天都不怎么洗澡。到了谷雨时节,天气转暖,冰雪融化,雨水增多,便于人们洗澡,将整个冬天的污垢洗去,干干净净地过夏天。

而习俗中,还给谷雨时节的水赋予特别的名称“桃花水”,相传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用桃花水洗浴,可消灾避祸,所以人们纷纷洗“谷雨澡”。

六、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谷雨时节这段时间,也恰好是牡丹花盛开的时段,故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赏牡丹成了人们谷雨时节的风雅之举。赏花自然不能独行,或家人相伴,或好友同行,有心之人更是可以借此良机加深感情。

七、食香椿

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谷雨前后,香椿新芽初绽,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古时候,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寓意迎接新春到来。

据说早在汉朝,我们的祖先就有食用香椿的习惯。香椿还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们的喜爱。宋苏颂盛赞其“椿木实而叶香可啖。”

八、谷雨祭仓颉

“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自汉代以来已流传千年。相传,仓颉造字成功,感动了玉皇大帝。

当时人类正遭灾荒,玉皇大帝便命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仓颉死后,每年谷雨节,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庙会,人们扭秧歌、跑竹马表达对仓圣的崇敬和怀念。

总之,谷雨的习俗大多与农业有关,谷雨前后,天气土壤湿度温和,雨水明显增多,适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的大好时节。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时节对现代农业气候的真实含义。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