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惠山煮茶与茶博士蔡襄品一壶茶的快意人生

2024/8/18 来源:不详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即惠山煮茶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於予独得趣。鲜香筹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上图为蔡襄《自书诗卷》截图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武王伐纣时茶叶就已经作为贡品,但是它的来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最大的传说就是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发现茶叶能够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作用,因而作为一种药而发现并推广起来的。在陆羽的《茶经》也提到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上图为宋徽宗所画《文会图》

如果要细数古代能人对茶叶推广做出巨大贡献的,除了传说中的神农氏,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和《茶录》的作者蔡襄了。茶叶在唐宋的时候已经是非常的流行了,在宋朝“斗茶”甚至都成为了文人聚会的必备环节。而在这两个朝代都相应的诞生了“神级”的茶专家,分别是唐朝的陆羽和宋朝的蔡襄了。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蔡襄相关茶的诗文和故事,而要论蔡襄关于茶的文章中,《茶录》算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即惠山煮茶》才是他的神来之笔。

蔡襄的前半生(-)

宋朝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北宋四大谏(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之一、中国四大古桥创建人(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之一、《茶录》作者以及小龙团茶创始人蔡襄,在北宋的时候留下了非常多的政治、经济、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人物,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就是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蔡襄画像

如果要用一个事件标志和时间节点来区分蔡襄的前后半生的话,《茶录》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节点。年,41岁的蔡襄用4年时间编写的《茶录》终于完成并呈送给宋仁宗,这也说明了蔡襄的“茶官”暂告一段落,准备开启新的政治生涯。

蔡襄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一方面是受外祖父的管教,另一方面也受时任县尉仙游凌景阳的栽培。少年时的蔡襄仕途平稳一帆风顺,15岁乡试,18岁到东京进入国子监学习深造,并参加开封乡试拔得头筹。年,蔡襄以第十名的成绩登进士,顺利的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

年由范仲淹开启的“庆历新政”,蔡襄入补为知谏院,并成为北宋“四大谏”,为宋仁宗上疏言事出谋划策。年,调知福州,也因此逃过了年新政失败导致的人员变动这一劫。而在福州知府以及后来的福建路转运使,就是蔡襄开启“茶博士”进阶的主要时间段了。

上图为仙游县蔡襄石像

在这一阶段,蔡襄的活动范围主要在福州、建阳和武夷山之间,特别是在任转运使期间,他深入茶山,结交茶农,钻研茶技,并以此为乐,很多事情也都是亲力亲为。在此期间,写了《北苑十咏》,对北苑贡茶茶山的位置、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造以及茶用水的选择等茶叶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在管理北苑贡茶期间内,他创新的改造了茶叶制造工艺流程,把之前的大龙团改成了小龙团,并一举将小龙团打造成黄金难买的“茶王”,这一举措最终也获得了大BOSS宋仁宗的认可。然而,在收获好评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讨好”老板的嫌疑,苏轼在《荔枝叹》中讽刺这个事情:“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年,蔡襄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年启程回京述职,并在回程的路上,把之前写的一些诗,以及在路上写的一些诗做了汇总,以行书的方式编成《自书诗卷》。而我们想要重点说明的《即惠山煮茶》就是在这部书卷里面,也就是他走到无锡的时候所写的。

《即惠山煮茶》赏析

蔡襄关于茶的文章流传最广的无疑就是《茶录》了,关于茶山的记载《北苑十咏》也传播得挺广的,而《即惠山煮茶》的传播相对就没有那么广了。但是,如果要展示出蔡襄对茶叶“灵魂”的追求,那么这首诗无疑是最好的解释了。

年,蔡襄从福建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无锡,来到了传说中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这边,带着自己精致的小龙团,用惠山泉泡上一壶,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而那时的蔡襄,无疑就是在享受属于自己最好的品茶时间。

上图为惠山茶会图(明)文征明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於予独得趣。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惠山泉何其的珍贵,刚好遇到了真正的“茶王”小龙团,把两个独一无二的物品融泡在一起,两相映衬相得益彰,其中的趣味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东西,如今唯我独享夫复何求。

鲜香筹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清淡鲜嫩的茶香弥漫在空中,甘甜润喉的茶水如行云一般魂绕在心间。喝上一杯,就能够洗掉人世间的尘土和忧虑,可以变换自己的凡身俗骨,让你不由自主的从劳累昏寐中醒来。正如梅尧臣诗歌所云“偶来心意静,尘虑如扫坌”。这个是喝茶的第一重境界:涤寐。

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闭上双眼,去感受那随风而生的淡淡清香,犹如挺树去感受季节的轮换,神清气爽世界唯有我自己。抿上一口,仿佛正在与古人论道茶艺,又感觉自己在冥想顿悟在即。这两句说了喝茶的第二和第三重境界:清神和悟道。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朝茶道创始人,茶圣陆羽好友。

上图为蔡襄《茶录》部分

蔡襄在建阳找遍山泉(《北苑十首》就有提到山泉泡茶的妙处),不曾想用惠山泉泡制的小龙团,才是人间最好的一壶茶,看似平凡而简单,却让蔡襄感受到了茶道的真谛所在。

现在网上有流传着一个故事:蔡襄和苏轼在惠山寺斗茶的故事,说的是蔡襄和苏轼治平二年()在无锡相遇并且在主持和尚清月的见证下,两次斗茶一胜一负,蔡襄写了这首诗,这个故事目前来说是考证不到的。江休复《嘉佑杂志》记载说是蔡襄和苏舜元的斗茶,苏舜元以竹沥水来煎茶出奇兵胜了蔡襄,而蔡襄用的恰是惠山泉。

一壶茶的快意人生

惠山泉旁惠山寺,蔡襄坐在庭院中间,煮着自己带过来的小龙团。炭火伴随着开水在不停地欢唱,冲一泡浑然天成的淡淡茶香,品一口茶水两绝的甘露,抿在嘴里深吸一口气,清新气爽茅塞顿开,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一壶茶,洗去了这几个月从泉州到无锡的奔波劳顿,并马上就让自己神清气爽,心情舒畅了,这个人生,不正是自己追求已久的人生吗,借用皎然的话:得一杯清茶,享一世清欢。回顾自己的的人生,清而直,展望自己的未来,还是清而直,以茶明神,淡泊明志。千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是否能听见蔡襄在惠山泉旁边的喃喃自语?

上图为刘松年的《撵茶图》

作为福建人,蔡襄很早就接触到茶,并深深的喜欢上这新鲜淡雅的茶文化。蔡襄深谙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从品茶中去洗涤昏寐,去清新神情,去顿悟人生。从一壶茶去体验人生体悟万物,为人处世也一直恪守着自己的本分,不随污逐流不贪求冒进。每到任一个地方,都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做点有用的事,每到一个地方,就泡一壶清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快意人生。

茶,是蔡襄的生命所在,对茶已经迷恋到病入膏肓的程度了。蔡襄不仅制茶厉害,品茶也是一等一的高手,《茶事拾遗》中记载着蔡襄只通过茶香茶色就能够鉴别“石岩白”。年龄老了医生告诫他不能喝茶了,他依然每天要茶不离手煮茶论道,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念念不忘的是茶的味道,默默守护的是茶的“清流”。

潘牥《茶》中云“谁道枯肠三碗怯,能令俗骨一生清”,喝茶,对很多人特别是福建人来说像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没有蔡襄的制茶能力,也没有蔡襄的品茶能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一个爱喝茶的人。虽隔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泡一壶清茶,抿一口,闭上眼,享受属于自己的快意人生。

参考文献:

1、蔡襄《茶录》、《北苑十首》、《自书诗卷》等相关文集及百度百科相关介绍

2、名人与茶的那些事儿之蔡襄

3、蔡襄与北苑茶

4、蔡襄对茶的“痴”与“迷”

5、茶僧皎然:得一杯清茶,享一世清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