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秘密苏轼为什么会成为美食家发明家
2023/1/10 来源:不详怎么才能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60807/4927619.html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现象级的文人墨客,可谓是琴棋书画、衣食住行样样精通,各有建树。除了在文、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之外,在美食制作,服饰设计等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美食有我们熟知的东坡羹、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等等,衣服有东坡帽等等,这些发明无不体现了苏轼的聪明才智。
苏轼的菜谱有人说苏轼的这些发明是源自于他生活上的贫困。被逼无奈之下,躬耕陇亩,为了养家糊口,满足口腹之欲,做出了这些设计、发明。的确苏轼的吃货本质,在他的诗词之中有诸多表现。被黄州之后,生活上也陷入极大的困厄,可是他的探索与发明绝不是仅仅因为经济因素。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这一句即说明了苏轼对于美食的追求,也说明了他对制作美食,传播美食制作方法的内因——贫者。这一时期苏轼对美食完成从寻访美食到自制美食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成就了苏轼这一美食家,也让苏轼苦中作乐的精神随着美食,传至千秋万代。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的美食与发明,除了自己苦中作乐的寄托之外,还包含了苏轼对于当地人民的深厚情谊,满足了劳苦大众最迫切的生活需求。这才是苏轼发明创造最根本的动力,一起看看苏轼这位美食家、发明家的成长历程吧!
苏轼画像三年饮食穷芳鲜
苏轼是年少之时名动京华,出仕之初便以宰相之才,担任八品官职。从年到年19年时间从八品的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做到了六品的湖州知州。抛去中间三年守孝时间,16年时间,做到六品官职,虽然算不上是平步青云,也能称得上是仕途坦荡。这期间苏轼也是做到了一位美食爱好者能做到的极致。在年出任密州知州期间,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诗《和蒋夔寄茶》。
海鲜这首诗描写了苏轼在密州之时的官场生活和到吴越地区寻访美食的经历。密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四方水陆无不便”,苏轼便在闲暇之时,“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于是乎金虀玉脍的吴越名菜就成了苏轼的腹中之物。除此之外“海螯江柱初脱泉”的海鲜也是苏轼的追求目标。除了对于美食的追求,苏轼这一时期对于美食的烹饪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厨中蒸粟堆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这两句写出了对食材的处理。而“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一句则是写出了妻子对食材处理追求。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对于美食的喜爱,并不是完全像人们说的那样,因为贫困而不得已研究美食,而是源自于对美食的喜爱。只是这一时期苏轼所研究的美食用现在的话说:往往高档的食材,都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此时苏轼并未掺杂对人民大众疾苦的思考,仅仅是为了美食而研究美食。这样的“奢华”生活,让苏轼在顺景之时能够随性而为,可是也为他落魄时的贫穷埋下了伏笔。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蒋夔寄茶
苏轼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虀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厨中蒸粟堆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东坡居士
公元年,苏轼一帆风顺的前半生,伴随着“乌台诗案”的到来戛然而止。在狱中度过了天随时丢掉性命的牢狱生涯之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了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文。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行动自由的高级政治犯!这时候苏轼的俸禄具体多少并不能按照正常官职进行计算,应该远远低于这个数量,甚至可能是没有的。因为按照宋朝团练副使的待遇应该有“授永业田3顷,职田2.5顷”,但是后来苏轼靠着黄州太守的帮忙,才在城东开发了数十亩废弃营地作为自有耕田,由此可见苏轼可能并没有官俸。再加上此前苏轼为了追求生活质量“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初入黄州的苏轼只能靠着此前的为数不多的积蓄生活,按照苏轼的话说就是:“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但是这样的困顿生活并没有让苏轼就此沉沦,而是开启了自己的美食家生涯!
苏轼乌台诗案影视形象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之下,苏轼因缘际会的第一次与下层人民大众有深切的接触与交流。对老百姓的疾苦更是有了深切的体会,例如在听说江南溺婴恶习的消息时,“闻之酸辛,为食不下”。随后给故人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信,让他建立赏罚以变此风。然而苏轼此时的身份在政治上多做毕竟有限,也只能劝说他人实施。但是苏轼对于人民疾苦还有另一种形式:改善劳苦大众饮食!毕竟民以食为天。
来到黄州一年之后,苏轼积蓄消耗殆尽,无奈之下苏轼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向黄州太守徐君请得城东数十亩废弃营地。从此过着躬耕东坡的农耕生活,并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每天除了上班应酬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美食!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廉价农家美食。有人说苏轼不写作吗?那些都是来源于生活,灵感来了就写了!有人说苏轼不是还出去游玩吗?那是苏轼在黄州后两年的事,前两年穷玩不起。黄州期间,苏轼发明了著名的黄州三味——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这三个美食,无一例外的是的廉价食材!
东坡羹东坡羹是一道以蔬菜、豆类、米类做出来的羹汤,所用食材廉价易得,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调料。苏轼到黄州之后,日益贫困,“水陆之味,贫不能致”只能“绕麦田寻野莽,强为僧食煮山羹”。其实这样的生活才是普通人民大众的正常生活,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发明了第一道农家菜,一道“有自然之”的菜羹,也就是‘东坡羹”。由于食材的廉价,烹饪方式的简单,成为穷苦大众和修道吃素之人的挚爱。很快在当地传播开来,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美食,为此苏轼专门做了《菜羹赋并叙》,还作有《东坡羹颂》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羹的做法: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荻若蔓等、若芦放、若荞,皆操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掺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速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操洗,入卷,熟赤豆与粳米半为掺。余如煮菜法。
东坡肉东坡羹的做法咱就不多做赘述,从它的制作方法和食材可以看出,这是一道非常贴合大众的菜。从后来的影响来看,这样一道羹对于普通百姓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顿饭的职能,或许灾年的救命之物。除了这不用鱼肉五味的东坡羹,苏轼在考察当地实际状况之后发明的东坡肉,则是解决了黄州地区贫者无肉可食的尴尬境地。穷苦大众对于上层社会美味肉食狗肉、羊肉都是求之不得,对于价格低廉的猪肉则是不会烹饪。苏轼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结合自己四川老家猪肉做法,发明了东坡肉。并创作了《猪肉颂》推广这一做法: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中不难发现,这道东坡肉针对的人群是贫者,目的是解决贫者不解煮的问题。发明这道菜的原因是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由此可见苏轼这道菜也是为了当地贫者而发明推广的。咱们再看第三道菜东坡鱼。黄州地处南方,毗邻长江,湖泊山间自不少鱼。可是鱼的烹饪难度相较于猪肉,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苏轼就根据当地常见的鱼发明了东坡鱼,并且创作了《煮鱼法》来传播这一美食。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东坡鱼这道菜相比于前两道菜的做法,难度增加不少,添加的佐料算得上比较多的。而这道菜是三道菜之中最晚发明的。也就是苏轼在黄州后期,苏轼生活相对初期来说已经稍有改善,东坡鱼做法也相对要求较高。但是所用的佐料依然是普通作料,并没有罕见之物。尤其是橘皮线更是当地常见,却不被利用之物。可见苏轼在发明之时已经考虑贫苦大众的接受程度,对于佐料的要求做了降低。
从黄州发明的三道菜不难发现,苏轼在贫穷之中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疾苦,发明了三道菜解决了贫者穷困之时果腹、改善生活之时食猪肉无方、提高生活之时食鱼无味的问题。对应了劳苦大众生理上的三个追求——果腹、改善、提高。都是当时民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待罪之身的苏轼,不能在政治上帮助大众只能通过发明美食的方式,改善民众饮食。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农耕生活也为苏轼在儋州推广农业,打下了基础!
惠州、儋州苏轼的发明
苏轼结束黄州之贬后不久,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临朝听政。苏轼也因此重回朝廷,一年之内连升三次。重回朝廷中枢的苏轼,却陷入了蜀党、洛党之争,再加上旧党执政之时的黑暗腐败,苏轼不胜其烦,选择自请外调。苏轼再一次来到地方,这一次苏轼身份大为不同,在各地留下了许多美名。杭州的苏堤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另外东坡肉在杭州之时也做了完善,与现在做法相差无几!
苏堤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用新党,再一次被贬,苏轼一路从定州贬至惠州、儋州。苏轼这一时期再一次陷入了困顿,也再一次有了接近贫苦大众的机会。初到岭南的苏轼便领略到了岭南之地的贫瘠。宋朝官员酷爱吃羊肉,刚刚做了八年高官的苏轼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苏轼到了岭南之地才发现想买羊肉吃是一种奢侈的愿望,因为此地羊肉是高官专享,苏轼“不敢与仕者争买”。
只能吃官员吃剩下的“骨间亦有些微肉”“羊脊骨”肉。并且在给苏辙的书信中赞美道:“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并且还询问苏辙能不能领略这种美味“三年食堂疤,所食当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其实苏轼吃羊脊骨肉更多的是他苦中作乐的表现,按照当时岭南羊肉的稀缺,羊脊骨肉绝不会像现在的惠州羊脊骨那样肥美多肉!这一点在苏轼与苏辙的最后所说的“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精神。后世传承这道菜的同时,传承的还有苏轼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羊脊骨肉苏轼在惠州还为大家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赞美。其实苏轼在岭南所作贡献醉的当属在儋州期间。苏轼初到儋州之时,家徒四壁,房子都是当地土著百姓帮忙搭建而成。这样的处境也让苏轼很快与当地人民成为了良师益友,深切了解到当地疾苦!苏轼在《与程秀才三首》曾经写儋州的环境:“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苏轼在儋州生活期间,为改变儋州生活状况做出了巨大努力,被后人称赞“风开溟南”。
儋州是当时最落后地区,苏轼之前,儋州农业、教育、医药、饮食、穿着都处于非常原始阶段。苏轼到达儋州之后,经过初期的磨合,渐渐开始为改变儋州人民生活而努力!
儋州的东坡雕像儋州的农业发展非常落后,当地有杀牛祭祀的习惯,并且当地黎族人民对于农耕积极性不高。于是苏轼针对状况做了《牛赋》、《和陶劝农六首》规劝他们更改恶习,发展农耕。同时苏轼凭借在黄州之时练就的农耕经验,教导当地黎族百姓农耕。到年之时已经出现:“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的农耕现象。后来便演变成了“东坡田”
苏轼初到儋州对于儋州的教育曾经有一句痛心疾首的诗:《和陶示周祖谢》。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儋州学堂状况“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苏轼悲愤的发出了“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的呼声。自此之后,苏轼开始在大力推行教育,兴办学堂,并亲自讲学。等到苏轼再次搬家的时候已经能够听闻孩童读书之声,开心的写了一首诗《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苏轼离开海南之后,海南也诞生了第一个举人姜唐佐。
《和陶示周掾祖谢》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东坡学堂苏轼初到儋州便体会到了儋州的医药水平之落后,到了“医无药”的地步。于是苏东坡亲自采药、种药,并作《苍耳录》《益智录》《海漆录》《艾人着灸法》等文阐述药理,亲自为人治疗,并“书以授之,使多植此药,以救人命”。同时针对当地人重巫轻医的观念进行规劝,传播中医,改善儋州医疗条件!
东坡井饮食上的改变,是苏轼对儋州生活影响最立竿见影的改变。在方面苏轼之前,儋州无茶无酒。苏轼以南方稻米为原料,小麦为酒曲酿造了儋州本地酒。并做了作《酒子赋》描写酒子的酿造过程和品尝时的美好感觉。在茶方面《汲江煎茶》诗描写茶艺的微妙境界,在儋州推广茶文化。在食方面苏轼将当地常见,却并不食用蚝肉通过水煮和火烤两种方法做成美味。同时做了《菜羹赋》《老饕赋》推广菜羹饮食文化。苏轼的儿子苏过在此期间发明了“玉糁羹”,是海南名吃地瓜粥的前身。此外苏轼还在儋州开凿了水井,让当地人喝到了水井之中的清凉淡水,被后人称为东坡井!
在衣着方面苏轼改进了当地遮阳避雨穿戴的斗笠,具体的改进方式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改进后的斗笠有了一个名字叫“东坡帽”,一直沿用至今。
东坡帽纵观苏轼在惠州、海南所做的功绩我们会发现,每一项都是最贴近劳苦大众生活的改进发明。每一项的实施都能切实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状况。苏轼初到儋州时所提及的“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这些关乎民生生计问题的几大难题都得到改变:食无肉:茶酒蚝羹四种美食大大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状况;病无药:采药、种药、著医书、传播医书,让中医成为当地人信任的医疗手段;出无友:兴办学堂,改善教育,儋州出了历史上第一位本地举人;冬无炭,夏无寒泉然:开凿水井,让当地人喝到了清凉的淡水!当之无愧后人“近年风俗稍变,盖中原士人谪居相踵故也。”的称赞!
苏轼在黄州的寒食帖后记
苏轼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轼最落魄之地,最困厄之地,也是最接近劳苦大众之地。在黄州苏轼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让当地人民在保障基础生活的羹食、改善生活的肉食、提高生活的鱼食上都得到了全新的推广普及;在岭南之地的惠州、儋州苏轼为当地农业、医药、教育、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苏轼的美食与发明之中除了蕴含着苏轼的豁达精神,还带有苏轼对当地人最真挚的情感。苏轼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种豁达与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至此再也没人说苏轼的发明仅仅是因为自己贫困,满足口腹之欲了吧!